北京市政协委员提案:创新发展北京市工业母机产业集群
AI导读:
北京市政协委员刘安琪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创新发展北京市工业母机产业集群的提案,建议加大对工业母机企业的专项支持,促进产业链企业协同合作,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并充分利用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加强人才培养。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朱玥怡)1月13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隆重开幕,经济界别政协委员、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及战略规划部部长刘安琪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的采访。刘安琪透露,在本次会议中,他带来了一份聚焦北京市工业母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提案。
刘安琪指出,当前,我国工业母机行业区域集群效应显著,北京市作为其中的一员,已具备一定的工业母机产业发展基础。这里汇聚了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北京精雕、北一机床、中航迈特等一系列国家工信部认定的工业母机链主企业,特别是在精密机床、重型机床和专用机床等领域,北京市展现出了较强的特色和优势。然而,尽管发展势头良好,北京市工业母机产业仍面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不足、产业创新生态建设亟待加强等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刘安琪提出了多项建议。他呼吁加大对工业母机企业的专项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提升项目,并从税务、金融、专项等多个层面给予系统性政策支持。对于承担国家工信部重点研发项目的北京市企业,应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同时,他建议转变传统的短期“项目制”创新支持机制,转而实施持续稳定的支持政策,特别是在机床工艺验证、技术迭代升级等方面,包括为样机完成后的试验、验证提供经费支持,以及通过给予高端用户补贴等方式,引导市场使用国产工业母机,为国产产品的持续升级迭代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
此外,刘安琪还建议促进北京市工业母机产业链企业的深度融通合作与协同发展,共同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他提议以工信部部署的“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为契机,推动工业母机创新产品的广泛应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刘安琪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建议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搭建与企业技术研发的互动机制与平台,同时加大对行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例如,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与专业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设立机床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订单班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系统、全面的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
(文章来源:新京报,图片链接及相关HTML代码已保留,未做修改)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