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推动医保科学结算体系改革
AI导读:
国家医保局连续发布文章聚焦即时结算,旨在构建医保科学结算体系,优化医保支付机制。安徽、海南、厦门等地积极探索即时结算新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赋能医保基金结算。改革有助于解决医保、医院、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闫硕北京报道
1月13日至14日,国家医保局连续发布三篇文章,聚焦于即时结算制度的推广,旨在构建一套以直接结算、即时结算和同步结算为基础的医保科学结算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旨在优化医保支付流程,提高资金流转效率。
过去,医保结算通常采用事后结算方式,部分地区按月或按季度进行,年底再进行清算。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这种方式可能导致医院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进而形成医保、医院、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据商务部发布的《2023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医疗机构应收账款回款天数平均为152天,较2022年增长2天,医疗机构拖欠药品批发企业货款的问题依然严峻。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医保局自去年11月以来多次表示要构建医保科学结算体系,并在12月的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2025年的工作重点是优化医保支付机制,赋能医药机构健康发展。其中,推动医保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成为关键举措。同时,探索商保、慈善互助等与基本医保同步结算的可能性,以保障安全为前提。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认为,结算是医保的核心工作之一,与医保支付的效率、打击治理医保腐败以及医保服务形象建设等密切相关。他指出,结算如同医保运行的一张皮,包裹着众多问题和矛盾。推进结算改革有望从外向内卷动,与从内向外卷动相会师。
从“后付”到“现付”的转变,意味着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的结算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安徽为例,过去参保患者出院时只需缴纳个人自付费用,医保报销部分需按月汇总并申请支付,流程繁琐且耗时长。而现在,安徽创新“日拨付、月结算、年清算”的医保基金结算机制,患者出院时医保信息平台即可实时抓取结算信息,自动拨付60%的医保基金支付金额,拨付时限由60天左右缩短至1天。
除安徽外,海南、福建厦门等地也在积极探索即时结算新模式。海南自2024年12月1日起优化预付资金拨款周期,最快于申报后的次日拨付;厦门则采用“日报、日审、日拨”的形式,将基金拨付时限压缩至最短1个工作日。
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缩短,更涉及一整套的变革。金春林指出,实现即时结算的前提条件是医保资金有结余和信息化的支撑。仲崇明则认为,在硬件方面医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软件方面仍需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和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在实践中均强调利用大数据技术赋能医保基金结算新模式。安徽开发上线即时结算“实时监测”专项模块,对每一笔费用进行闭环跟踪;海南则构建了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医保基金监管机制,推进智能监管系统应用。
此外,国家医保局还在积极谋划探索推进医保数据赋能商业保险公司、医保基金与商业保险同步结算等支持政策。作为国内医保商保融合的先行者,上海已在搭建同步结算平台,并取得初步成效。
随着即时结算和同步结算模式的推广,医保结算体系将更加科学、高效。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医保、医院、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还能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改革过程中也需警惕可能出现的浑水摸鱼行为,确保医保结算改革的顺利进行。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