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加速自营转型,低价获客成趋势
AI导读:
随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进入纵深发展阶段,2024年多家公司加速自营渠道建设与优化,采用低价策略吸引新客户。自营转型成为必然选择,但自主获客和自营建设能力仍有提升空间。本文分析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自营转型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网财经1月15日讯 随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其在重塑业务模式的过程中,不仅展现出基于各自优势的独特特性,也呈现出一些行业共性。2024年,面对第三方渠道流量饱和、客户获取成本不断攀升的挑战,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加速自营渠道的建设与优化,并普遍采取低价策略,旨在有效引导用户流向自家平台。
今年,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采用低价策略吸引新客户,甚至推出“半年免息”等优惠活动。例如,宁银消金面向新客户推出了年化利率低至3.6%的贷款产品,并承诺半年内免息;招联消金新客户首次借款时使用优惠券,贷款利率可低至4.8%;中原消金则全年向用户发放“7天无理由”“28天无理由”还款福利券、免息券,大部分面向首次用户。此外,中邮消金自营贷款产品的利率下限在5.04%,中信消金更是发布全新产品“有期贷”,年化利率优惠至2.8%。
业内人士指出,这背后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流量红利日趋见顶,优质新户获取难度加大,导致行业利率“内卷”;另一方面,营销获客导向的多为持牌消金自营渠道,反映了加强持牌消金自身自主获客能力的实质。某腰部持牌消金机构自营负责人表示:“如果你不做自营,只是给流量平台或资产平台打工,拿到的利润将非常微薄。”
自营转型已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必然选择。2024年正式实施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担保增信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这对消金公司自营业务及自主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破局,成为众多消金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招联消金、兴业消金、马上消费等头部机构来说,早已将自营能力建设放在重点位置。据公开数据,马上消费以线上自营获客渠道为主,2024年6月末自营渠道获客贷款占比已达76.97%;招联消金自营获客及股东协同渠道贷款余额占比也约为77%;海尔消金自营业务占比更是达到了70~80%。
然而,从整体行业来看,消费金融公司自主获客和自营建设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3年有27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线上自主投放展业,其中3家自主投放比例超过50%,但有25家消费金融公司自营渠道占比低于20%。线下获客模式则主要以直营模式或中介渠道合作来进行展业,部分有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倾向于选择更高比例的线下自主投放方式获客。
零壹财经资深分析师沈拙言认为,摆脱对第三方渠道的依赖,发力自营拓客渠道的搭建,进而削减拓客与运营成本,已成为消费金融业内的主要发展路径之一。加码自营已成为行业共识,但具体自营建设究竟要做什么?这需要自主把握获客、运营、风控等核心环节的消费金融业务,即自主解决每一位客户的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服务流程。
在自主经营的背后,数字化能力的支撑至关重要。从获客开始,就需要对客户进行精准的营销和筛选;获客之后,能否准确授信、快速审批以及风控措施的实施等,都需要消金公司具备深厚的技术实力以及先进的算法与强大的算力。以马上消费为例,其凭借两亿用户数据和庞大的工程师团队,成功自主研发了全国首个金融领域大模型“天镜”,并已升级至2.0版本。
此外,自营能力还体现在重视场景的建设与挖掘上。海尔消金凭借其深厚的产业背景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不断强化自身的场景自营能力。截至目前,海尔消费金融医美、教育、家电场景已签约1.1万多家合作商户,累计为300万场景用户提供资金支持。
在2024机构年度访谈中,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分享了其在自营建设、自主风控以及深化业务场景方面的创新举措。海尔消金表示,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风控、客服、资产管理效率;中原消金则坚持精细化运营,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合理定价;平安消金则结合线上线下市场特点,拓展内外部优质渠道合作。蚂蚁消金则推动了“智能实时交互式风控系统”上线,并通过线下场景业务团队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综上所述,自营转型已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必然选择。虽然自营建设过程漫长且投入巨大,但只有不断提升自主获客和自营建设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