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小贷行业经历多轮洗牌,大型企业如中国平安等纷纷退出小贷业务,行业规模显著萎缩。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加强监管,清退不合规公司。互联网巨头增资入场,行业格局分化。

小贷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洗牌,众多企业纷纷退出。从央国企的主动撤离,到小微公司的被动淘汰,小额贷款行业正步入深度调整期。

近期,中国平安旗下全资控股子公司完成了对广州平安好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受让方为在美股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信也科技。此外,2024年,保利集团、中国电信集团等多家央企子公司也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所持有的小贷公司股权,标志着大型企业对小贷业务的逐步放弃。

进入2025年,小贷行业的监管环境进一步趋严。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区的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已公示了一批失联、“空壳”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超过20家。与此同时,小贷公司数量和行业规模显著萎缩,从2015年9月末的高点至今,公司数量已减少了将近3600家,降幅约40%。

平安集团是中国平安旗下的一家综合性金融集团,其退出小贷业务的步伐尤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平安集团已逐步出清旗下小贷牌照,包括平安普惠在内的子公司已不再从事小额贷款业务。这一趋势在2024年尤为明显,包括保利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在内的多家央企子公司也在转让小贷公司股权。

与此同时,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清退行动也在加速进行。广西、湖南等地已通报了一批即将被清退的“失联”、“空壳”小贷公司。此外,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细化了小贷行业的监管规则,提高了经营主体的门槛。

然而,在行业整体萎缩的背景下,互联网巨头却纷纷增资入场。腾讯、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公司已拿下小贷公司并注资,市场份额日趋集中于头部互联网平台。这一趋势加剧了行业格局的分化。

随着各地加快清退不合规小贷公司,小贷行业近年来已发生明显的规模萎缩。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385家,贷款余额7514亿元,从业人员4.6万人。与2015年9月末的高点相比,公司数量减少了3580家,降幅约40%;贷款余额减少约2000亿元;从业人员流失将近60%。

小贷行业的洗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互联网线上消费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巨头整合头部小贷公司牌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有意识清理整顿当地小贷机构以及居民主动降杠杆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行业的变革。

面对这一形势,小额贷款公司应明确定位、回归本源,以服务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主要目标。同时,还应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防控,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监管挑战。

小贷行业洗牌图

(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