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收益揭晓,高收入人群节税新选择
AI导读:
2025年初,全国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公布2024年收益率,整体收益较2023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稳健。高收入人群通过购买该产品可节省显著税款。文章还分析了资本市场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收益的影响及购买便利性等问题。
2025年初,全国范围内的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纷纷揭晓了2024年的收益率情况。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家商业保险公司推出了约160余款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险产品。新华保险、泰康养老、太保寿险、人保寿险、国民养老等险企已率先公布了2024年的产品结算利率。这些公司经营的共计14款个人养老金账户收益率普遍维持在3%以上,然而与2023年超过3.5%的结算利率相比,收益下降了近0.4个百分点。尽管如此,部分险企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收益率依然高达4%以上。
据上海一家经营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商业保险机构负责人陈辉(化名)透露,从已公布的小部分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险产品的收益率来看,这些产品基本能反映出整个市场的概况。他提到,这些产品的保底收益维持在2.5%,年化浮动收益可能难以达到1%,整体收益预计会低于前年。但相较于去年投资者在股票、基金领域遭受的大幅亏损,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表现仍算不错。在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选择个人养老金认购商保产品的客户整体表现优于市场平均水平。陈辉预计,2025年在保证收益可能继续下降的情况下,浮动收益或会有所提升,但这依然取决于资本市场的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是否认购个人养老金的犹豫,税务专家建议年度承担个税较高(税率达到20%)的个人积极认购,长期来看,至少可以节省数万至十数万元的税款。
在保险产品收益方面,其优势显而易见。当前保险公司的产品模式普遍采用稳健+进取两个账户的设计。稳健账户能为客户提供保证收益,其收益水平跟随银行存款利率变化;而进取账户则取决于保险公司账户的运作表现,尽管绝对收益不会过高,但长期来看,足以抵消客户到期领取养老金时需缴纳的3%税率。相比之下,如果客户选择银行存款,其收益在利率下行的趋势下可能难以覆盖未来的税负。因此,银行存款产品在个人养老金市场上可能不再是首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指出,自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已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广至全国。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我国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超过7000万人。国金证券此前预测,年缴存规模有望达到1563亿元。然而,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规模目前仅在百亿级水平。
在已披露2024年结算利率的14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中,稳健型账户结算利率均值约为3.33%,进取型账户结算利率均值约为3.36%。大部分产品的结算利率位于3%至4%之间,最高达到4.07%。其中,国民养老的“国民共同富裕”“国民共同富裕B款”以及新华养老的“盈佳人生”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结算利率水平较高,均超过了4.00%。与2023年相比,已披露的14款产品稳健型账户整体呈现下行趋势,2024年平均结算利率为3.33%,较2023年回落0.33个百分点。进取型账户方面,尽管表现相对稳健,但同样面临下行压力。2024年进取型账户平均结算利率为3.36%,较2023年的3.62%下滑0.26个百分点。不过,部分产品如新华养老“盈佳人生”实现了逆势增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分析指出,在低利率环境下,稳健型账户和进取型账户的投资策略都会受到一定影响。由于进取型账户配置了更多风险较高的资产,其收益率下降幅度可能更大,从而缩小了与稳健型账户的收益率差距。此外,2024年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以及固收类产品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对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收益和固定收益投资收益产生了影响。
在税务筹划方面,对于高收入人群而言,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可以显著节省税款。根据现行的税率政策,经过社保专项扣除和专项附加扣除后,不同应纳税所得额区间的个人通过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可以节省不同额度的税款。例如,一个年收入百万级别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认购个人养老金产品,可以合理节省十多万元的税款,这远远超过了其退休后领取这部分养老金时需缴纳的3%个税。
然而,当前购买不同类型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尤其是保险类产品,并不便捷。北京工商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徐徐指出,对于已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投资者来说,购买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线上渠道主要是银行等第三方渠道App和保险公司自营平台。但由于投保入口、支付行要求、银行对接产品、技术流程等诸多问题的限制,导致购买过程不够便利。
龙格也表示,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通常包含复杂的条款和条件,如犹豫期、退保损失、投资回报等,这些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此外,不同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在设计和定价上可能存在差异,进一步增加了投资者的选择难度。
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认为,从产品特点来看,保险产品通常具有较长的锁定期,流动性相对较差。而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则提供更高的灵活性,更容易吸引追求短期收益的投资者。此外,保险产品的结构较为复杂,包含保障和投资双重功能,普通投资者可能难以全面理解其运作机制和潜在收益。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