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根据龚正市长所作《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上海经济回升向好,预计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新阶段。2025年上海将保持稳定增长基调,攻坚克难,系统发力,追求全方位转型升级,特别是底层逻辑和方法论层面的升级。

  两会会场近日传出重磅消息,为上海经济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根据1月15日上午龚正市长在上海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上海经济运行已呈现回升向好态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将增长5%左右,城市经济规模成功迈入5万亿元以上的全新阶段。这一里程碑式的跨越,标志着上海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面对更高的基数和更为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报告》将“保持稳定增长”确定为上海2025年经济运行的基调,并明确了GDP增速预期与上年持平,继续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从“高”到“更高”,上海经济发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又将如何寻找新的发展动能?

  攻坚克难,实现跨越

  近年来,上海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先后突破了3万亿元和4万亿元大关,如今又成功迈入5万亿元时代。市人大代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表示:“在面临外部严峻挑战和内部诸多困难的局面下,上海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随着基数日益庞大,上海经济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显得尤为珍贵。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稳外资稳外贸的压力不断增加。同时,上海也面临着新旧动能接续不畅等难题。尽管如此,上海仍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这既体现了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也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现实需要。

  上海要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易事,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干字当头、奋力一跳”。

  上海拥有龙头带动优势、改革开放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以及治理现代化优势。汪泓认为,从2024年初提出“坚定信心、奋力一跳”,到如今强调“干字当头、奋力一跳”,信心是不变的,但行动需要进一步加强。

  2025年,上海将加强行动的着力点放在长期存在的痛点堵点、短板弱项上,聚焦关键环节,攻坚克难。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提振消费”被列为今年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重点工作之首,并突出聚焦“居民消费需求”这一短板。许多代表委员都提到,增加收入是促进消费的关键。同时,供需两端的结构问题也会相互影响,需求端消费不足会导致供给端产能过剩,而供给端特别是服务业的供给不足,又会影响消费的升级换代。

  汪泓建议,上海应充分利用国家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强化需求侧与供给端的统筹联动。一方面,要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比如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劳动者以技能提升带动岗位收入提升;另一方面,要丰富消费场景,比如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商业街区、夜间经济示范区等。

  针对这些关键点,《报告》也提出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促进商旅文体展消费联动等举措,全力扩大需求。

  这一系统协同发力的逻辑不仅体现在消费一端,也贯穿于上海经济稳定增长的各个方面。

  系统发力,协同推进

  除了提振消费外,上海还将“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和“全力稳外贸稳外资”作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工作。

  在2025年,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之间的内在关联进一步凸显,系统发力也被进一步强调。

  扩内需的重要性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在外贸外资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上海亟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同时,上海作为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的城市,面对冲击更要及时找到外贸外资增长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空间。

  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立行认为,上海短期内仍面临内需不足的问题,企业盈利要增长必须走出去。近年来,不少企业前往“第三国”建厂以应对西方贸易保护措施,但“走出去”过程中经常面临一系列难题。

  为此,市政协委员、星月集团上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彪建议上海打造企业出海服务中心,为本市出海企业提供专业培训、联合办公、海外考察、金融赋能以及政策咨询、企业注册、法律支持、财税支持、人力资源和信息系统等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考虑到外企在上海贸易结构和经济体量中的高占比,稳外资对稳外贸、扩投资来说也至关重要。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上海今年将落实新修订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更大力度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加快推动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地。

  孙立行表示,上海还要在知识产权保护、签证和停居留便利化、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方面发力,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机制。稳外资本质上就是解决营商环境问题,要让外企对政策有预期、有信心。

  转型升级,追求卓越

  上海不再仅仅追求经济数据的简单增长,而是更加注重全方位转型升级,特别是底层逻辑和方法论层面的升级。这一基调将贯穿整个2025年,并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经济总量达到5万亿后,上海的对照目标应更加聚焦纽约等全球顶级城市。与它们相比,上海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劳动生产率上。这既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也为上海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此前,外界普遍预测上海面临产业转型和产能转移困境,工业增长压力增大。但一年来,以半导体为代表的先导产业、战新产业快速增长,帮助工业企稳。这彰显了科技创新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牵引作用。

  上海将继续通过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赋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转型升级。民革上海市委的一份党派提案中提到,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全球竞争的一大焦点,上海必须走在前列。

  市政协委员、上海瑞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军建议上海搭建“政产学研用投”创新平台并为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由优势科技企业牵头,以市场化机制贯穿协同创新全过程,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这些工作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谋划。

  全方位转型不仅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攻坚战,更是贸易业态、发展空间、外资企业等多个方面加快转型的迫切要求。

  这一转型之路并不轻松,也绝非一日之功。它要求全市上下跳出舒适区,颠覆突破已成习惯的思路和做法,增强战略敏捷性。从破解关键环节难题到系统协同发力再到全面转型升级,上海始终遵循这一逻辑。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