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25年展望新机遇
AI导读:
2024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营收超2万亿元,同比增长7.5%,营业性演出数量创历史新高。同时,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论坛交流互鉴功能进一步彰显。展望2025年,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大优质文化供给力度,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商报讯(记者魏蔚)2024年,作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北京市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月15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全面阐述了2024年北京文化发展的辉煌成就。据统计,1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营收超过2万亿元,实现了7.5%的同比增长,并新增了2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共上线了105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此外,北京市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接近3.7亿人次,同比增长12.5%,彰显了其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霍志静进一步介绍,2024年北京市的营业性演出数量达到了5.7万场,同比增长16%,创历史新高。其中,张学友和刀郎的演唱会更是一票难求,成为了市民热议的话题。在园博园,北京与自贡携手推出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京彩灯会”,吸引了50余万观众前来参观点赞。此外,在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也正式步入正轨,其中“三星堆与金沙”展览更是火爆出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同时,北京艺术中心也推出了300余场高品质演出,全年接待人次达到了650万。
霍志静还提到,2024年是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年,这是经过12年努力的结果。同时,先农坛神仓、庆成宫建筑群和正阳门箭楼也首次向公众开放,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机会。在文艺创作方面,北京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如京剧《齐白石》、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第二十条》、电视剧《南来北往》《玫瑰的故事》以及网络剧《我的阿勒泰》等。此外,春节档期间,北京也推出了多部大片,如《蛟龙行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唐探1900》等,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北京文化论坛的交流互鉴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彰显。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嘉宾深入对话,共同探讨了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此外,地坛书市也首次走出北京,走进了京津冀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北京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十月文学月、“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戏曲文化周等活动也成为了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标识和品牌。
展望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的谋篇之年,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大优质文化供给力度,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释放文化政策红利,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图片及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