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微短剧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推动精品化成为行业共识。红果短剧等平台宣布升级合作计划,联动多方力量共创精品短剧。行业需加码优质内容,探索创新题材,共同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

在微短剧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推动微短剧走向更高质量的精品化道路,成为了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加强共建、共创、共享的行业生态,是推动微短剧精品化的必由之路。

作为短剧行业的领军企业,红果短剧在2025年精品微短剧产业发展交流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会上,红果短剧宣布将“果燃计划”全面升级为面向全行业的精品微短剧合作计划,携手媒体机构、影视公司、长剧平台等各方力量,共同打造精品短剧。

据最新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显示,微短剧市场在2024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不仅直接、间接带动了64.7万个就业机会,还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制作厂牌。这些制作方凭借丰富的IP储备和专业的制作能力,成为了精品创作的主力军。多方力量的涌入,使得微短剧从泛娱乐行业的新物种,逐渐成长为影视文化、网络文艺行业变革的重要推动者。

2024年是微短剧行业爆发增长与转型阵痛并存的一年,也是行业从野蛮生长步入有序经营的重要节点。而2025年,则是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随着微短剧内容审核细则、网络微短剧小程序管理办法的相继出台,观众对微短剧的质量、深度、审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微短剧市场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已是大势所趋。

为了推动微短剧行业加速驶向精品化的快车道,头部平台和企业需要积极发挥助力作用。红果短剧作为“免费模式”的典型代表,全力押注短剧精品化,通过“投资扶持”和“精品推广”双管齐下,不断提高审核标准和审美标准,助力优质短剧的创作和传播。截止2024年9月,红果短剧月活跃用户已突破1.2亿,在免费短剧平台行业中遥遥领先。

然而,微短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前几年,虽然涌现出了一批精品剧作,但也有不少作品陷入浅层创作的窠臼。微短剧“微”的应是体量,“短”的应是时长,而非价值和质地。因此,微短剧应追求“‘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这已成为众多从业者的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行业需要加码优质内容,探索创新题材,利用叙事切口小、单集体量轻的优势,更加生动地反映时代发展,更加具象地承载社会价值。

微短剧的“精”,关键在于“内容为王”。近年来,《逃出大英博物馆》、《重回永乐大典》和《锦衣巷》等微短剧因题材新颖、制作精良而备受追捧。这些作品与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等议题紧密贴合,广受好评。这表明,微短剧可以向守正出新要精品化潜能,“微短剧+”与传统文化保护、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等主题结合大有可为。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微短剧+”行动计划,更是为微短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红果短剧鼓励支持“微短剧+文旅”“微短剧+科普”“微短剧+普法反诈”等方向的创作,并发布了首个春节档,涵盖了红色、现实、古装、言情等多个内容方向。这些举措旨在发掘微短剧向上向善的更多可能性,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要推动微短剧更多地守正出新,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闫少非建议,要创新机制、搭好平台、行业规范化引领、广泛团结同业。红果短剧强化与媒体机构、影视公司、长剧平台的联动共创,旨在撬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微短剧精品化。

媒体机构依托广泛的受众基础和话题洞察力,为微短剧提供丰富题材;长剧专业团队和演技派演员的加入,为行业带来成熟资源和方法论,为观众带来更高质量的视听体验。长剧制作方可以借鉴微短剧贴近用户需求、及时反馈等优势,而微短剧制作方也可以学习长剧在内容深度上的积累。这种相互借鉴、共同提升的模式,将推动影视内容创作质量整体跃升。

微短剧行业应共同吹响“精品化”的集结号,用共创托起“剧有品质”的愿景。只有携手并进、聚力行远,才能让微短剧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久、更远。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