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超18万亿元,金融“活水”有力度、有温度、更精准、更灵活,助力中国经济释放活力。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使金融“活水”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其活跃度直接关联着经济的繁荣程度。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突破了18万亿元大关,这一金融“活水”不仅力度强劲,而且精准灵活,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年,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迈上了310万亿元的新台阶,全年新增贷款更是超过18万亿元,12月末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了8%。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彰显了金融体系的稳固支撑,也凸显了货币政策的有效发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人民银行两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下调1个百分点,同时两次下调央行政策利率,共计0.3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货币政策调整,有效促进了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更推动了贷款利率的大幅下降。

2024年12月,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约3.43%,同比下降了0.36个百分点。在贷款利率稳步走低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从而大大减轻了财务负担,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那么,这股金融“活水”究竟流向了哪里?数据显示,2024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了14.33万亿元,占据了新增贷款的近八成。从企业贷款期限来看,中长期贷款约占企业新增贷款的七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融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从信贷结构的变化来看,一些资金需求旺盛的领域展现出了勃勃生机。2024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11.9%,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的增速;“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13%,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获贷率也接近了50%;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14.6%,授信户已覆盖了约三分之一的经营主体。

这些数据的攀升背后,是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发力。中国人民银行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五大领域持续发力,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等措施,使得金融“活水”更加精准、灵活地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在金融的助力下,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高端产品海外热销,低空经济、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加快产业布局,餐饮文旅消费也亮点频现,乡村振兴更是气象万千。从“活水”中我们看到了经济的活力,信贷结构的不断优化也折射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新年伊始,重大项目如火如荼地推进,工厂车间机器轰鸣,流水线高速运转。不少企业已经蓄势待发,全力拼抢开局,投资活力正在不断释放。这背后离不开金融系统的靠前发力,全力支持企业“开年即开跑”。

2024年12月当月新增贷款近1万亿元,创下了历史较高水平。这表明银行年末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大于往年,通过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冲刺“开门红”。

为了稳预期、提信心,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将继续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低位的利率水平以及相对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将为促消费、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持,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多创新动力和增长活力。

(文章来源:新华社,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