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1000家。上海将实施新一轮“上海方案”,布局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通信等前沿领域,并加强科技创新,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硬科技企业。

1月15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上海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规模已达到惊人的1.8万亿元,标志着上海市在全球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也突破了1000家大关,进一步彰显了上海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报告中还明确提到,上海将实施新一轮的“上海方案”,以推动这三大先导产业的持续发展。此外,上海还将围绕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通信、量子计算、聚变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进行布局,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市科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上海已建成1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另有4个在建,5个在规划建设阶段,总投资规模高达350亿元。这些设施在数量和投资金额上均位居全国前列,为上海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支持这三大先导产业的发展,上海在2024年启动了总规模为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旨在引导金融资本更多地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企业,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生命科学领域,上海作为科研高地,汇聚了丰富的临床资源。2024年12月10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人物,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的风湿病专家徐沪济教授榜上有名。徐沪济教授致力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CAR-T细胞疗法,其研究正在推动这种细胞基因疗法的大规模生产。

在脑机接口领域,上海脑机接口公司脑虎科技宣布,其自主研发的256通道高通量植入式柔性脑机接口已成功实现“脑控”智能设备和“意念对话”。这一成就使脑虎科技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实时运动和中文语言解码的脑机接口企业,标志着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大科学装置方面,上海科学技术大学透露,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进展顺利,预计将于2025年出光。建成后,它将成为未来十几年全球仅有的3台高性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之一,与美国和欧洲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其中起到了变革性的作用。无论是脑机接口、6G还是量子计算,这些领域都是面向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

褚君浩进一步指出,脑机接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产物,它实现了信息的双向输入和输出,并反过来增强人工智能的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变革。同时,他也认为6G通信对于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等未来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新型芯片等器件以及高端装备的应用。

褚君浩强调,上海提出围绕这些前沿产业领域进行布局,是基于上海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和人才、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海人才聚集,科学技术发展强大,拥有一流的高校,已经具备发展这些重大前沿产业的条件。然而,这些领域都具有很高的挑战性,需要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并朝着产业应用的方向发展技术,探索未来的新机遇。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部分数据截止2024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