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跨国药企与国内创新药企在肿瘤领域加速合作,共同推进管线补位。双方通过BD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跨国药企关注创新性和市场潜力,本土药企期望获得首付款缓解资金需求。同时,本土药企也积极推动创新产品登陆海外市场。

近期,跨国药企(MNC)在积极寻求潜在管线的收购机会的同时,国内创新药企也成功推进并完成了多起商务拓展(BD)合作。

1月14日,阿斯利康宣布与苏州宜联生物正式签署了临床研究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探索阿斯利康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与宜联生物靶向B7H3的抗体偶联药物YL201的联合应用,以治疗多种实体瘤。

就在前一天,先声药业集团旗下的抗肿瘤创新药公司先声再明与全球生物制药巨头艾伯维(AbbVie)共同宣布,双方已就先声再明在研候选药物SIM0500达成了许可选择协议。SIM0500目前在中美两国正开展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I期研究。

这两起合作案例显示出,国内外药企正聚焦肿瘤领域,加速推进管线补位。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新药研发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生物科技公司与国际制药巨头的合作日益紧密。这种合作基于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需求。对于跨国药企而言,受到专利悬崖到期、成本控制压力、战略调整需求以及研发效率提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其在市场布局上采取了既“保守”又“进取”的双重策略。

从金额和技术层面来看,双方都有明确的预期和诉求。跨国药企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技术领域,而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则期望能在合作初期获得更丰厚的首付款,以缓解当前的资金需求。

跨国药企希望通过并购获得领先技术,而中小型药企则希望借助跨国企业的资源加速市场拓展。因此,选择优质合作标的成为双方共同的诉求。

阿斯利康与宜联生物的合作便是基于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的联用协同效应,双方将共同探索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宜联生物抗体偶联药物的联合应用,在多种实体瘤患者中的治疗潜力。

随着创新技术手段和药物的涌现,联合治疗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潜力逐渐显现。研究显示,抗体偶联药物(ADC)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用药有望提高肿瘤患者的临床获益。

先声药业与艾伯维此次达成合作的SIM0500是一款人源化GPRC5D-BCMA-CD3三特异性抗体,由先声再明通过其专有的T细胞衔接器多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开发。该抗体通过多种抗肿瘤机制,表现出了针对MM细胞的强大T细胞毒性效应。

根据协议条款,先声再明将从艾伯维收取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10.55亿美金的选择性权益付款和里程碑付款。此外,先声再明还将额外获得基于该产品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除了上述合作,2025年初以来,多家跨国药企与生物制药企业达成了相关合作协议,其中ADC成为热门合作领域。例如,映恩生物与Avenzo Therapeutics签订了独家许可协议,授予Avenzo在全球范围内(大中华区除外)开发、制造和商业化DB-1418/AVZO-1418的独家权利。

此外,信达生物也宣布授予罗氏IBI3009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益,这是一款靶向Delta样配体3(DLL3)的新一代ADC候选产品。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表示,跨国药企与生物制药企业达成BD合作主要基于两大考量因素:一是“降本增效”,即重组组织管理结构并优化产品管线以降低运营成本;二是采取内生增长与外延扩张并重的策略,旨在扩大创新药物的布局。

在积极寻求合作的同时,也有不少本土药企积极推动创新产品登陆海外市场。例如,科伦博泰生物与和铂医药共同宣布,就创新药抗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单克隆抗体SKB378/HBM9378与Windward Bio公司签订了许可协议。

作为回报,科伦博泰与和铂医药有资格收取合计最高9.7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该药净销售额计算的个位数至双位数百分比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科伦博泰首席执行官葛均友介绍,NewCo模式是指国内药企通过与国际资本合作设立海外子公司,将特定管线的海外权益装入该子公司,以获得现金和股权补偿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兼具出海和融资两大属性,是创新药与海外市场的双向奔赴。

分析师指出,NewCo模式不仅局限于把单个产品授权给海外企业,而是以新公司为载体,全面掌控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这种方式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积累国际化运营经验,并提升品牌影响力。

然而,也有创新药企高管表示,在海外市场,最关键的还是产品能否切实满足临床的实际需求。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公司必须明确战略和投资布局的重点,坚持长期规划,避免短期行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和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全球医药市场规模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23年达到14723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0694亿美元。尽管海外发达国家展现出更高的创新药物市场支付能力,但创新药企能否顺利踏上国际化征程,还需时间和市场的双重考验。

药企合作签约现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