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地方两会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积极政策,包括创新投融资模式、推介重大项目、完善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库等,旨在提升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和便利性。然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仍处于低位,亟待针对性政策扶持。

记者 辛圆

民间投资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支柱,近期在各地两会期间受到广泛关注,并迎来了一系列旨在激发其活力的积极政策。

1月14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隆重开幕。会上,北京市市长殷勇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特别强调,将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持续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为此,北京市将向民间资本推介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的重大项目,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投资机会和渠道。

在广西,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在广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同样强调了民间投资的重要性。他提出,2025年,广西将持续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完善民间投资重点项目库,做好优质项目的推介工作,并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的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此外,广西还将加强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在用地用海、环评等方面的要素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便利化水平。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做好民间投资的公平放开准入和要素服务保障工作,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主导的投融资新格局。同时,天津还计划结合“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强化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实施,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优化完善中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产。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11月,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4%,持续处于低位,这凸显出民营企业投资信心的不足。对此,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在最新报告中指出,2025年外需环境的不确定性加深,以及外需放缓、高关税、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可能是抑制相关领域民营企业投资扩张的重要因素。因此,民间资本的经营环境和未来投资信心亟待得到针对性政策的扶持。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