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自《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中国消费金融领域已历经十五年发展,至2023年底资产规模与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元大关。但行业分化趋势加剧,部分机构面临挑战,部分机构则实现大幅增长。同时,不良资产处置成为行业焦点。

中国网财经1月15日讯 自《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持牌消费金融领域已稳健发展十五年之久。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与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2087亿元和11534亿元,标志着我国消费金融领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片万亿规模的市场蓝海中,参与者众多。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正式开业运营,其中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共有22家,主要出资人为各大商业银行;而非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则达到9家,以产业机构、电商平台等为主要出资人。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分析指出,2024年,消费金融领域已进入纵深发展阶段,行业分化趋势日益显著。部分机构因年内资产规模大幅缩量而面临挑战,但亦不乏“黑马”逆流而上,实现大幅增长;同时,行业不良资产转让频次也有所上升。

步入2024年,观察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动态,可以发现它们已不再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审视2024年半年报,除蚂蚁消金外,其余头部机构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资产规模缩减。行业总资产在60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在35亿元以上的机构仅6家,总体呈现收缩态势。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指出,受经济增速下行影响,消费金融公司面临净息差收窄、不良率上升的双重压力,加之监管趋严,头部机构普遍采取保守经营策略,导致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呈现收缩态势。

然而,在头部机构业绩收缩的背景下,腰部消费金融机构却奋力追赶。杭银消金、南银法巴消金、中原消金、海尔消金、宁银消金等腰部机构上半年业绩均有所增长,呈现出“赶超”的态势。其中,南银法巴消金和宁银消金更是以惊人的增长速度脱颖而出。

相比之下,尾部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依旧承压。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低于1亿元的机构共有9家,包括阳光消金、北银消金、尚诚消金、锦程消金、小米消金等。行业分化现象依然明显,如招联消金的净利润是晋商消金的53.8倍,是小米消金的43.1倍。

知名评级机构惠誉博华预测,2024年全年,消费金融公司的行业规模将在1.3万亿元至1.4万亿元之间,增速将维持在15%左右,但未来1-2年内有可能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竞争压力将持续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2024年消费金融行业并未迎来“新玩家”,但“老玩家”捷信消金的股权重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根据天津银行公告,重组后,原股东Home Credit N.V.的持股比例将减至2%,而京东集团旗下两家公司分别持股50%和15%,剩余股东包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天津银行。

为应对不良资产压力,部分消费金融机构纷纷采取挂牌转让的方式加速剥离不良资产。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10日,已有包括中银消金、捷信消金、中邮消金等在内的17家消费金融机构在银登中心累计挂牌转让了164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未偿本息总额超过430亿元,规模已超去年两倍有余。其中,中银消金和招联消金在转让的资产包数量和未偿金额上均远超其他同行。

此外,转让资产的折扣情况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部分挂牌转让的不良资产价格低至1折以下,甚至有个别资产包的折扣率低至0.2折以下。例如,北银消金2024年第14期个贷资产包的折扣率就仅为0.66%。

苏筱芮表示,2024年消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转让明显加速,这既是由于监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强化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关注,也是机构立足于贷后管理现状,期望通过不良资产处置来及时化解潜在风险。对于消费金融机构而言,不良贷款转让有助于减轻历史包袱,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拓客、风控等核心业务上。

由零壹智库出版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洞察报告(2023)》指出,“消费金融公司”长尾+下沉“的客群定位本身决定了其信用风险要高于银行,但近年来其贷款不良率有所抬升。考虑到坏账率指标本身存在滞后性,消费金融不良率压力短期内仍将持续。

在机构访谈环节,蚂蚁消金、海尔消金、平安消金等纷纷就过去一年的市场环境、行业环境以及战略和业务发展上的转型和突破发表了看法。这些机构普遍认为,2024年整体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在风控、消费者权益保护、场景消费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