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推动磁流变悬架技术国产化进程
AI导读: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推动汽车智能化技术普及,特别是L2级智能化功能渗透率提升。磁流变悬架系统成为适应复杂驾驶环境的理想选择,但此前一直被海外厂商垄断。随着京西集团宣布第四代磁流变技术全面国产化,磁流变减震器迎来国产化契机,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中汽协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表现强劲,全年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7%和4.5%。在这一整体增长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尤为亮眼,产销分别达到了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更是占据了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显著提高了9.3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不仅反映了市场对环保出行方式的强烈需求,也推动了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普及。特别是L2级智能化功能,已经成为许多汽车的标配,其渗透率在2024年上半年已提升至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更是达到了11.0%。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从L2级别向L3及以上级别过渡,车辆对悬架系统的要求也愈发严格,磁流变悬架系统因其能够根据自动驾驶系统提供的数据实时调整悬架设置,成为适应复杂多变驾驶环境的理想选择。
目前,电磁悬挂已成为凯迪拉克等豪华品牌的标志性配置。自2002年凯迪拉克XTS作为首款搭载MRC电磁悬架的豪华商务轿车上市以来,凯迪拉克CT5等多款车型也陆续配备了MRC电磁悬架。此外,奔驰S级、宝马7系、宝马M3、高尔夫GTI、坦克300等中高端车型也加入了电磁悬架的行列。然而,由于磁流变液技术壁垒较高,此前该技术一直被海外厂商如LORD、QED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Arus MR Tech所垄断,导致MRC悬架价格高昂,市场渗透率较低。
不过,随着京西集团在2025年1月15日宣布第四代磁流变技术全面国产化,磁流变减震器迎来了国产化契机。京西集团工程副总裁陈伟刚介绍,京西MagneRide®磁流变减震器硬件易于标准化,能在不同车型上实现更好的通用化。其阻尼动态调节范围是电磁阀减震器的200%左右,仅通过软件调节即可获得不同阻尼强度的特性,从而提高了车辆研发过程中的调校灵活度,缩短了调校开发周期,并便于后期OTA升级。
目前,磁流变悬架的生产线已落地广东深圳和河北张家口,预计2025年产能将达到200万支。京西集团已与全球领先的纯电动车品牌达成超大金额的车型平台项目MagneRide®磁流变减震器定点合作,并与多家新能源和燃油车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官方表示,磁流变技术将于2025年一季度实现量产,首次赋能中国纯电平台。
展望未来,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TMR)预测,在未来15~20年内,全球将有近半数的汽车减振器采用磁流变技术。智研咨询研报也显示,MRC市场规模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28年,我国磁流变悬架系统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