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中国多地召开省级两会,明确GDP增长目标,并规划主要工作任务。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消费、扩投资、科技创新、高水平开放等重点任务,同时聚焦扩内需,推动产业转型与科技进步。

作者:李杭

2025年,中国各地经济如何发展,省级地方两会成为了观察这一趋势的重要窗口。截至1月15日,河北、福建、广西、黑龙江、吉林、天津、北京、湖南、海南、内蒙古、上海、广东等12个省份已经召开了人代会,公布了各自的经济增长目标,并详细规划了主要工作任务。

在备受关注的地区生产总值(GDP)目标设定上,内蒙古以6%的增速目标暂居首位,湖南和吉林则分别设定为5.5%左右,福建的目标区间为5%-5.5%,并强调将根据实际情况争取更好的结果。黑龙江、河北、天津、广西、北京、上海、广东则均将增长目标锁定在5%,而海南的增长目标则相对较低,为3.5%左右。

在设定经济增速目标的同时,各地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了2025年的一系列重点任务。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促消费”“扩投资”“科技创新”“高水平开放”等关键词频繁出现,成为各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一线城市及经济大省每年的工作重点备受瞩目。2025年,北京、上海、广东在工作重点上虽有所不同,但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方面展现出共性。三地均强调推动产业转型与科技进步,并将文化和旅游作为提升经济活力的关键。

北京计划在2025年积极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20个未来产业,并加快6G实验室和6G创新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同时,北京还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大力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九大专项攻关行动。

上海同样在积极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战略前沿领域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布局。同时,上海还将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持续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和智能机器人研发应用。

广东则聚焦巩固提升制造业当家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

在文化旅游方面,北京提出要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深入推进演艺之都建设;上海则要加强高品质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广东则聚焦于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体育强省。

此外,多省份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聚焦扩内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扩大内需和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定为2025年全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如今,在各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内需也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消费”成为高频词,大力提振消费被摆在今年湖南重点工作的首位。福建、广西等省份也提出了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的具体措施。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在扩大消费的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扩大投资。福建、黑龙江等省份提出了深化招商引资、提升投资效益的具体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是海南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海南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进一步细化完善封关软硬件条件,制定货物进出税收政策配套管理办法,并充分发挥自贸港制度型开放优势,深化与欧美发达国家互利合作。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图片链接及内容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