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A股市场人形机器人概念持续升温,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广东工业机器人占全国份额大幅提升,但存在缺链、短板环节。政府与企业共谋发展,呼吁构建技术共同体,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公共服务领域先行落地。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广州报道

近日,A股市场人形机器人概念板块持续升温,资本的热情犹如一把烈火,为这一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仿佛将科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的未来景象拉到了我们的眼前。1月15日,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广州隆重开幕之际,“人形机器人”成为了会议上的热门话题。

回顾2025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其中首次提出了“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的战略方向。而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广东所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市场份额已从三分之一大幅提升至44%,为“机器成人”的进化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诸如优必选的Walker S、里工实业的“里掂”等先进机器人产品纷纷走进了工厂,而乐聚机器人更是研发出了能够洗衣、浇花的“夸父”机器人,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据统计,全球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企业中,约有38%位于中国,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7%的企业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然而,尽管拥有如此庞大的供应链基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数据匮乏、算法缺陷等问题限制了其“智力水平”的提升;同时,高昂的成本和配套设施的不足也阻碍了其商业化的步伐。面对这些问题,技术活跃、应用场景丰富的广东省将如何打通供需两侧,迎接人形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呢?

为此,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特别采访了广东省政协委员、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执行院长俞祝良,以及民盟广东省委会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CEO李卫铳。两位专家分别从学界和产业界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新兴技术与商机的无限可能。

在采访中,李卫铳指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几乎在全链条上都存在缺链现象,特别是在高性能电机及驱动、高性能减速机、先进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直接影响了机器人的性能、运动精度和环境感知能力。同时,AI算法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应用也尚未成熟,智能决策、人机交互等方面仍有待突破。

俞祝良则强调,尽管人形机器人概念近年来备受关注,政府重视、市场逐利,大量企业涌入这一赛道,但该行业的发展仍显得无序,很多企业在进行低水平、重复性的工作。他认为,政府应引导构建一个技术共同体,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形成共享机制,以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广东整机企业实力较弱的问题,李卫铳表示,这导致广东在全球智能机器人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位置,在技术、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他建议优化供应链管理,促进其整合和协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集群。同时,设立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和重大产业化项目。

在谈到人形机器人训练存在的问题时,李卫铳指出,高质量数据资源的匮乏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他建议借助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公共数据集,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步伐。俞祝良则提出,可以从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结合模型仿真与现实采集两种方式产生高质量数据、通过算法设计减少机器人训练对数据的依赖等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

在推广方面,李卫铳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仍然很高,严重限制了商业化应用进程。同时,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应用案例参考以及机器人的标准、伦理问题也需要界定。他呼吁政府能加强推广力度,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公共服务领域先行落地,形成引领示范效应。俞祝良也认为,政府应加强应用推广方面的引导,通过公共服务领域的先行采购落地来逐步建立起大众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接受度并激发消费欲望。

对于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用的时间表和应用领域,李卫铳表示里工的人形机器人订单已有近千台,主要集中在航天航空、仓库物流、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领域。他认为工业将是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场景之一。而俞祝良则预测,至少在未来三年内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还会被局限在一些非常简单的场景中;但长远来看随着成本降低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更多人形机器人将进入家庭服务、医疗护理、教育娱乐等领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人形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