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证券发布12月金融数据点评:社融增量显著,居民信贷成亮点
AI导读:
招商证券发布12月金融数据点评报告,指出社融增量显著,政府债券对社融贡献率升至62%。居民中长期贷款连续3个月同比多增,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规模滑落低位。M1增速持续回升,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减少。总体而言,实体部门信用增速小幅扩张。
财中社1月15日电招商证券最新发布的12月金融数据点评报告显示,从增量视角审视,化解债务问题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作出了显著贡献,特别是产业债的净融资同比大幅增加。数据显示,2024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8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9250亿元,同比增长8%,环比增长0.2%。
具体分项来看,信贷方面,社融口径下的信贷新增约8400亿元,同比减少约2700亿元;而政府债券则成为当月社融增长的主要动力,新增约1.76万亿元,同比多增约8300亿元,对社融的贡献率从上月的56%上升至62%。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与债务化解相关的政府债券发行。
此外,国债和地方债的净融资情况也呈现出显著差异。当月,国债净融资约为934.5亿元,而上年同期为8476亿元;地方债净融资则达到1.05万亿元,远高于上年同期的982亿元。
在其他分项中,“非标”融资变化不大,当月减少约1200亿元,上年同期约为1500亿元。企业直接融资新增330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上年同期约为-220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企业债券降幅的大幅收窄。根据Wind口径的数据,产业债净融资为818.9亿元,上年同期则为-2746亿元;城投债净融资约为-1200亿元,上年同期约为-1175亿元。
居民贷款方面,中长期贷款连续三个月同比多增,而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新增规模则处于低位。具体来看,去年12月人民币新增贷款9900亿元,同比增长7.6%,环比增长则略有回落,为-0.1%。结构上,居民信贷,特别是中长期信贷,成为当月新增贷款的主要亮点,相比之下,企业信贷则持续保持弱势。
当月居民信贷新增3500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约1300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新增588亿元,上年同期为760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3000亿元,上年同期为1500亿元。短贷规模符合预期,而中长贷的表现则超出预期。招商证券此前发布的《12月金融数据预测报告》指出,多重政策利好叠加房企年末业绩冲刺,去年12月商品房市场呈现“翘尾”行情。而实际数据也显示,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同比走强并非“昙花一现”,自去年9月政策发力后,居民中长期贷款已连续三个月超出上年同期,这表明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企稳回暖的迹象。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春节期间楼市的表现以及随后“金三银四”带来的季节性行情。
企业信贷方面,新增4900亿元,上年同期约为8900亿元,企业投资需求疲弱的问题仍在持续。结构上,实际贷款(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新增200亿元,远低于历史同期水平(过去五年同期约5600亿元)。其中,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仅400亿元,录得历史低位。票据方面,月底转贴现利率大幅上行,表明当月票据融资仍保持强势,这可能与“以票冲贷”的行为惯性有关。
货币供应方面,M1增速持续回升,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减少。去年12月M1增速录得-1.4%,降幅较上月收窄2.3%。结构上,单位活期存款同比增长-0.04%,对M1的拖累作用进一步收敛;M0同比增长13%,这与季节性因素有关。M2增速录得7.3%,较上月回升0.2%,主要受财政支出的拉动。
存款方面,去年12月人民币存款当月减少1.4万亿元,与历史同期表现不符。结构上,居民存款与企业存款同比多增,分别多增2120亿元、1.49万亿元;而财政存款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则大幅减少,同比分别减少7504亿元、2.64万亿元。前者受财政支出发力“稳经济”的影响,后者则与市场行情有关。
从存量视角来看,与约400万亿元的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相比,每月几万亿元的新增社融只能提供部分增量信息。因此,我们还需要从存量角度观察实体部门的信用增速变化,以掌握不同主体的信用扩张情况。
总体而言,实体部门信用增速小幅扩张。其中,居民部门与政府部门信用增速环比反弹,而企业部门则环比持平。居民部门信用增速录得3.4%,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部门信用增速则维持在7.5%的水平;政府部门信用增速继续提升,录得24.7%,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央行降息的明确预期下,银行通常采取早贷早收益的原则。因此,预计2025年1月的银行“开门红”可能成色略有不足,同比微增或成为大概率事件。未来,信贷如果放量,可能需要等待“两会”前后,“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进一步细化后再行观察。
对于市场而言,信贷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乏力持续为债券市场提供“暖风”。因此,在内外政策信号进一步清晰之前,债券市场总体预计将维持惯性运行。
(文章来源:财中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