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回购市场积极变化与未来展望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2024年A股市场回购金额创历史新高、回购融资比大幅提升等积极变化,分析了回购对资本市场发展的积极意义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票回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企业资本运作方式。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回购支持政策频出,特别是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的落地,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回购积极性。2024年,A股市场投融资生态发生积极变化,回购融资比值大幅提升,市场投资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
参考国际经验,股票回购与二级市场走势紧密相关。当前,A股市场的回购规模究竟处于何种水平?回购如何影响股价及公司财务绩效?A股回购是否存在提升空间?本文基于回购融资比值显著提升的背景,深入探讨了回购对资本市场发展的积极意义,分析了当前A股回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首先,2024年A股市场回购金额创历史新高。据证监会数据显示,全年上市公司回购金额达到1476亿元。其中,主动回购金额尤为突出,按预案日计算,全年回购预案金额合计超过2350亿元,实际完成回购金额超过1127亿元。2025年初,已有20余家公司发布主动回购预案,显示出回购热情持续高涨。
其次,回购融资比首次突破60%。2024年,A股回购金额与股权融资(包括首发融资和再融资)的比值大幅提升,达到60%以上,创历史新高。这一变化表明,上市公司正从外部融资转向内部回馈股东,体现了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现金流充裕,且认为自身股票价值被低估。然而,与美股相比,A股回购融资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回购对资本市场及上市公司本身具有三大积极意义。一是增强投资者信心,发挥股价“稳定器”作用。上市公司回购往往集中在低估值期,回购预案发布后,能提振股价。二是传递积极信号,提升公司每股价值。注销式回购将减少流通股本数,提高每股收益(EPS),从而提升公司每股价值。三是优化资本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大多数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或闲置资金开展回购,使公司资产结构更加合理。
然而,当前A股回购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注销式回购金额占比偏低,与全部回购金额相比,注销式回购金额占比不高。二是大公司回购力度不足,无论是参与回购的公司数量还是回购金额均偏低。三是部分公司回购履约率较低,虽然“忽悠式”回购案例已基本清零,但仍有公司实际回购金额与预案金额存在较大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用好再贷款工具,提升回购力度。上市公司应结合自身现金流状况,将闲置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利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货币工具积极开展回购。二是强化注销式回购,提振投资信心。业绩稳定、财务状况良好、管理层有激励制度的公司更适合开展注销式回购。三是大公司带头回购,树立行业标杆。国有企业及大市值公司作为市场“领头羊”,应带头实施回购,权衡分红与回购,强化市值管理。
综上所述,股票回购已成为A股市场重要的资本运作方式。未来,随着回购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A股回购规模有望持续提升,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