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解读国债市场波动与风险管理
AI导读: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新闻发布会上解读央行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的原因,强调国债投资风险,并提及硅谷银行事件作为警示。同时,邹澜表示人民银行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促进市场稳定发展。此外,他还分析了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较快的现象。
此前,央行发布公告称将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针对此公告,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1月1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详细解读。邹澜强调,国债作为国家信用的代表,持有到期可获得本金及约定的票面利息,因而不存在信用风险,被视为一种安全资产。然而,长期国债的票面利率固定,市场预期利率的变动会导致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波动,且有时波动较大,因此投资国债并非无风险。
邹澜进一步举例说明,如投资者在2023年底购入30年期国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将其卖出,票面利息收入或不足3%,但考虑价差后,投资回报率可能接近20%。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改变了市场供求关系,推高了价格,部分券种的交易量甚至超过过去的10倍。相反,在2022年底,长期国债收益率在几天内上行约20个基点,导致二级市场价格大幅下跌,部分投资国债的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引发集中赎回,加速了价格下跌,投资者遭受较大损失。
邹澜还提及了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作为警示,指出如果长期国债收益率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基本面或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以30年期国债为例,收益率一旦上行30个基点,二级市场对应的国债价格下跌幅度可能超过5%。考虑到部分机构存在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及集中赎回形成的螺旋效应,短期内可能产生更大损失。
邹澜表示,人民银行尊重市场及市场参与者的选择,同时高度重视国债收益率变化所反映的市场信息。鉴于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较短,且未经历过大的波折,并非所有投资者、管理者及社会公众都熟悉政府债券高投资回报背后的市场价格风险。因此,人民银行加强了宏观审慎管理,多次提示风险,强化市场监管,并在一级市场发行较少的时间段内,暂停二级市场买入操作,转而使用其他工具投放流动性,以避免影响投资者配置需求、加剧供需矛盾和市场波动,旨在促进市场稳定发展。
此外,针对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较快的现象,邹澜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已基本具备金融市场定价基准作用。国债收益率水平不仅关乎国家财政筹资成本,更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总体而言,长期国债收益率既反映市场对未来长期经济增长的预期,也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2024年以来,中国经济在波动中回升向好,特别是9月以来,市场预期和社会信心明显增强,预计可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经济预期的好转最终将体现在国债收益率水平上。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