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东北冰雪经济蓬勃发展,冰雪运动、文化、装备、旅游全产业链发展,促进消费与投资双赢,人文与经济双向赋能,冰雪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行走在中国东北,过去的“猫冬”已悄然转变为如今的“忙冬”。在这片严寒的土地上,旺盛的人气与发展的热气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经济画卷。

严冬的寒气未能阻挡发展的热潮,“投资”“扩能”“增长”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高频词汇。这一切得益于冰雪经济的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如今,“冷资源”已变为“热产业”,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冰雪产业链,促进消费与投资双赢

在哈尔滨市亚布力,这个即将承办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滑雪项目赛事的小镇,三座雪山通过新修的连接滑道实现了联网,游客只需购买一票,便能畅游多个雪场。而在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占地275公顷的广阔雪地上,74条雪道让专业雪友尽享速度与激情。此外,沈阳东北亚滑雪场以亲民的价格和丰富的业态吸引了大量游客,日均客流量超过4000人次。

上个雪季,这些滑雪场均实现了客流与营收的大幅增长,而本雪季更是势头不减,不断刷新着纪录。消费热的背后,是多元化消费场景和有效投资的双重拉动。各滑雪场通过打造独特场景体验,丰富业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引入社会力量进行投资运营,实现四季有业态,推动了营收的大幅增长。

沈阳市副市长、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刘克斌表示,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冰雪文化,人文与经济双向赋能

冰雪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东北亚滑雪场,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驯鹿成为了独特的风景线,它们与游客亲密互动,讲述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变迁。而在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冬储肉集市活动既纪念了传统民俗,又带动了旅游消费。

哈尔滨中央大街,这条百年老街在严冬中依然游人如织。欧式老建筑与冰雪景观交相辉映,展现了文化的开放与多元。游客们在这里打卡拍照,享受着冰雪带来的乐趣与温暖。

随着商旅文体的深度融合,人文与经济实现了双向赋能。中央大街日均客流量超过30万人次,节假日更是超过80万人次,成为了冰雪经济的一大亮点。

冰雪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冰雪产业的背后,科技创新的力量不容忽视。长春百凝盾体育用品器材有限公司研发的3D打印钛合金冰刀,经过10多年的攻关与试验,终于实现了柔韧性与抓地力的完美结合。如今,他们的产品已帮助多位国内外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夺冠。

冰山集团则在大连建设了1650平方米的冰场,采用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实现了低碳环保。这块冰面不仅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的赛事和训练场馆,还实现了商业化推广。冰山集团每年投入约3000万元用于科技创新,推动了冰雪装备迭代、设施提升和产业提质。

吉林大学冰雪旅游场地装备与智能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辛本禄认为,冰雪经济不只是文旅经济,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政府要做好服务和投资引导,推动稳中求进。

冰雪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冰雪经济不仅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内部协同发展,还推动了高水平对外开放。沈阳市文化旅游部门负责人刘克斌表示,虽然他在沈阳工作,但仍愿意为哈尔滨代言,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东北”。

随着《关于促进东北三省一区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决定》的出台,东北地区正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品牌。同时,筹办亚冬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落户黑龙江等举措,也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国际赛事增多和跨境交流升温。

吉林庙香山温泉滑雪度假区创始人王勇表示,他正与国外知名滑雪场对接,计划实现国内国外分站、接力滑。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企业实现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底气更足,天地更广。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