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热议扩内需战略,激发市场潜力与信心
AI导读:
上海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扩内需战略,提出通过加强投资、培育新兴产业、提振消费等措施挖掘内需潜力,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和政策,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振社会各界信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今年重点任务之一。紧随其后,十二届上海市委六次全会也明确提出,2025年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因此,“扩内需”成为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大家围绕这一核心议题积极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内需由消费和投资两大板块构成,一端连接着经济发展,另一端则关乎社会民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着力扩大内需,是上海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上海扩内需潜力巨大
当前,国际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全球化进程放缓,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指出,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外需市场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样受到波及。因此,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增强经济的自主性和稳定性。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有8个年份超过100%;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82.5%。内需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核心力量。对于上海而言,这一趋势同样显著。202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投资额达到历史新高,共计2383亿元。同时,上海还通过发放多轮消费券、“以旧换新”等活动,带动消费超过百亿元,参与企业的销售额普遍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代表委员们认为,过去一年的数据和实践充分证明,上海的内需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面对外部环境动荡、市场信心不足等挑战,新的一年需要紧扣关键环节,更好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沈开艳建议,在投资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五个新城和中心城区之间的连接,特别是轨道交通建设;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培育更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并大力推动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消费方面,应开掘更多新型消费场景,增强服务型消费,同时加快传统消费的转型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市政协委员、百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叶永明以第一八佰伴为例,该商场已连续22年开展嘉年华跨年营销活动,2025年元旦跨年期间,众多知名品牌推出优惠措施,共实现销售7.63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年轻客群占比达到50%。这表明,即使是传统商场,只要能够主动适应消费趋势变化,聚焦消费新偏好、新需求、新方式,通过零售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优的购物体验,同样能够吸引大量客流。
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和政策
“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当前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力点。代表委员们认为,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是上海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沈开艳提出,上海应充分利用政策工具,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项目,争取让国家级重大项目在上海落地生根。她强调,要从全局视野看待这些重大项目,通过区域协同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带来更多更好的投资项目。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低空经济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去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空管体制改革,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室内环境净化行业协会秘书长王芳表示,低空经济不仅能够促进居民消费,还能拉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链上产业的发展。她建议加强对低空经济的深入研究,组织实施全市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开展立法调研,加快市级层面的低空安全及产业促进立法。
叶永明指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他建议上海积极承接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紧抓国家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多轮政策机遇,适时出台地方配套政策,政企联动推出各类消费券、优惠券、购物补贴等,全力推动家电、家居、家装、汽车、适老化产品、电子产品等商品销售实现更大增长。
此外,还有代表委员提出,上海应全力打造国际品牌进入中国的“首选地”和本土品牌走向国际的“桥头堡”。他们建议依托进博会等平台,强化品牌塑造,提升“上海购物”国际化水平,并增强相关平台的集聚辐射功能,构筑全球消费资源网络。
提振社会各界信心是关键
代表委员们认为,扩大内需还需要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振社会信心等方面持续发力。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到1.8045亿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6.4%。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如何激发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活力?代表委员们认为关键在于“信心”。
市人大代表、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上海恒建律师事务所主任潘书鸿表示,上海应以制度形式确保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他建议上海为民企证照申办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同时严格规范涉企执法行为,避免“以罚代管”。
民进上海市委指出,现实中不少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遭遇不公平待遇,特别是在招标门槛、融资规定、法治环境等方面。他们建议优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增强负面清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在负面清单之外为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设立障碍。同时建立包容高效的融资体系,推行适合小微企业、个体户融资的金融支持手段。
沈开艳建议,上海可以进一步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力度,降低居民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成本,从而增加可用于消费的收入比重。
她指出,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应进一步发挥。去年上海投放了多轮消费券,但总金额有限且使用限制较多,发放模式对一些中老年群体不够友好。她建议今年加大消费券投放金额并扩大使用范围,除了日常餐饮娱乐外,大宗商品、课外培训等均可纳入其中。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