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奇迹之城”,近年来经济总量连上两个万亿元台阶。文章探讨了深圳如何通过产业向新转型、拓展海外市场和加大投资力度构建都市圈等措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深圳,这座被誉为改革开放“奇迹之城”的地方,其经济发展历程堪称辉煌。从2011年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到2016年迈过两万亿元的里程碑,再到2021年成功跨越三万亿元的门槛,深圳在短短十年间实现了两个万亿元台阶的飞跃,总体经济实力实现了显著提升。

如今,深圳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25年不仅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重要时刻,更是深圳冲刺经济总量4万亿元目标的关键之年。作为广东省四座GDP“万亿之城”之一,深圳的发展密码和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担起经济大市的责任,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跨越,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产业作为经济之本、发展之基,一直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圳被誉为全国“工业第一城”,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全国城市“双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深圳持续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努力。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前海分院院长曲建指出,深圳之所以能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把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培育作为关键。

曲建认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劳动力、资本、科技创新、教育人力资源和制度创新这五个动力的投入。当前,深圳在科技创新、教育人力资源和制度创新这三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果直接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快速优化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体现。

在创新动能的推动下,深圳从“三来一补”和“深圳加工”起步,逐步向“深圳制造”和“深圳智造”转型,孕育出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如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联网汽车等新兴领域正成为新的风口。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4.1%。

展望未来,加快产业向新转型升级是深圳面临的重要课题。曲建建议,要持续拉动产业新动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成形成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产业,构建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他还特别提到,在数智时代,教育也面临着新的使命,需要强化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人才支撑。

外贸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深圳持续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外贸基础设施功能、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巩固外贸基本盘,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深圳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11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面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深圳如何实现外贸稳增长成为新的课题。广东省政协委员、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集团财务副总裁李菊花认为,深圳应积极拓展外贸新阵地,助力本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她建议政府为企业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在政策咨询、融资服务、风险评估和安全指引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国际化布局。

同时,曲建也提到,深圳应通过将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输出到境外,在境外开发建设新的产业链,构建起安全的供应链,完成新的增长点培育。在当前形势下,要想方设法保出口、保订单,确保出口稳定增长。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于深圳来说同样重要。新年伊始,深圳市2025年首批新项目建设开工,共涉及259个项目,分布在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据统计,2024年1-11月,深圳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其中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同比增长23.8%。

曲建分析指出,在经济“逆水行舟”时期,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通过大项目带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提升深圳都市圈的投资力度,通过基础设施的升级和城市间的联通,为深圳GDP的增长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深圳需要以都市圈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强化与周边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推动都市圈各区域间深度融合发展。

此外,针对当前深圳企业投资增速出现一定程度放缓的情况,李菊花建议研究出台新一轮稳增长政策,如政府补贴、税收优惠、贴息等,以充分释放政策效应,进一步刺激需求、促进长期投资增长。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