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董希淼解读2024年货币政策,指出人民银行通过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从总量、结构、价格等多个维度对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调整与优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服务。同时,建议2025年货币政策支持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董希淼(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指出,2024年,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增大、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等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迅速采取行动,通过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从总量、结构、价格等多个维度对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调整与优化。

根据人民银行于1月14日公布的2024年全年金融数据,货币信贷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展望2025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继续深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与服务。

在总量调控方面,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两次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创新推出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足。2024年末,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达到259.58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313.5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达到408.34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社会融资规模与人民币贷款的增速均远超经济增速,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

从货币供应量来看,12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7.3%,增速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财政支出加快,推动财政存款更多转化为企业存款,显示出金融稳增长力度明显加大。同时,狭义货币(M1)同比下降1.4%,但降幅较上月收窄2.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呈现收窄趋势,反映出经营主体预期改善及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

在结构调整方面,人民银行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并增加了100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同时,将普惠小微贷款的认定标准放宽至不超过2000万元。2024年全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及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高于一般贷款增速,显示出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成效。

在价格引导方面,人民银行多次降低政策利率,引导存款利率下调,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债券市场融资利率下行。随着LPR的多次下降,贷款实际利率显著下降,12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43%,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为3.11%,均处于历史低位,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然而,2024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与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分别减少3.33万亿元和4.66万亿元。这主要受到地方化债和不良资产处置加快推进、金融“挤水分”持续加强等多重因素影响。尽管如此,在9月底以来实施的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推动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出现恢复迹象,12月M1降幅收窄即为此佐证。

董希淼强调,尽管金融数据出现同比少增,但反映出经营主体信心和预期不足,有效融资需求仍然偏弱。因此,2025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持续发力,择机降准降息,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各类政策应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努力促进经济恢复回升和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九项重点工作任务之首,并部署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因此,董希淼建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重点应从投资转向消费,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增长。未来,可以研究出台加强对消费金融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如创设支持提振消费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更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此外,董希淼还指出,考虑到2024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下滑至历史低位1.53%,LPR下调节奏需兼顾银行息差压力,确保银行稳健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持续性。因此,2025年LPR降幅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并与政策利率实行非对称下降,即政策利率下调幅度应大于LPR下降幅度。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也提出“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以引导市场对利率下降保持合理预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