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诈骗分子开始利用民众在出行、购物、交友等方面的需求,精心策划各种新型骗局。本文揭示了当前诈骗分子所采用的几种新型诈骗手段,并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 题:年关临近,新型诈骗手段需高度警惕

新华社记者鲁畅

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诈骗分子也开始蠢蠢欲动,企图利用民众在出行、购物、交友等方面的需求,精心策划各种骗局。近日,一起演员被拐骗事件再次敲响了反诈警钟。记者通过深入采访,揭示了当前诈骗分子所采用的几种新型诈骗手段。

“旧瓶装新酒”,网络诈骗不断升级

临近春节,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愈发猖獗。记者梳理发现,诈骗分子通过“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不断对网络骗术进行升级。

——机票“退改签”+“共享屏幕”诈骗。近期,罗先生遭遇了一起新型“退改签”骗局。骗子以航班取消为由,诱导其下载“云服务App”会议软件,并通过共享屏幕功能,盗取了罗先生的银行卡信息,最终将其卡内3万多元余额转走。

——假冒政府App+“薅羊毛”诈骗。不法分子通过制作假冒的政府App,诱导市民下载并添加所谓“领导”的微信,进而发布虚假投资项目,骗取市民的钱财。北京市通州警方曾破获一起类似案件,涉案金额高达50万元。

——盗取语音+好友借钱诈骗。骗子通过盗取受害人的语音信息,冒充受害人向好友借钱。这种诈骗手段极具迷惑性,往往让受害人好友难辨真伪。

——伪装短信+“安全控件”诈骗。年底,商家纷纷推出积分清零活动,骗子也借此机会发送伪装短信,诱导受害人点击链接并下载木马程序,进而盗取受害人的信用卡信息。

“摇身一变”,冒充特定身份实施诈骗

除了利用网络和短信进行诈骗外,诈骗分子还通过冒充特定身份的方式,实施精准诈骗。

——冒充租客“杀猪盘”诈骗。骗子通过网络平台找到房东,以租房为由与其建立联系,并在聊天过程中透露自己通过AI算法可以预判股市走向。随后,诱导房东在推荐的网站上投资,最终骗取大量钱财。

——冒充工作人员安装VOIP设备。不法分子冒充联通、移动、歌华有线等工作人员,以维修、网络提速等理由上门安装VOIP设备。这些设备可将境外诈骗分子的远程拨号转换为国内固话号码,大大降低了受害人的防范心理。

——冒充快递员实施“刷单”诈骗。骗子冒充快递员添加受害人微信,并将其拉入微信群。在微信群内展示各类礼品图片后,诱导受害人下载自制的刷单App进行刷单操作。当受害人申请提现时,骗子以需要支付“救援金”为由骗取现金。

提高警惕,防范于未然

针对当前诈骗分子所采用的新型诈骗手段,多地反诈民警提醒广大市民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首先,对于陌生好友申请和陌生短信链接要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落入陷阱。其次,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下载陌生App。同时,消费者不要在未经核实的平台上填写个人敏感信息。最后,可通过开启手机银行App和支付软件的夜间保护功能等方式,减少银行卡盗刷风险。

据了解,2024年以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在打击高损电诈案件及新型诈骗手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电诈破案数和刑拘数同比大幅上升,成功打掉多个取现团伙并抓获大量犯罪嫌疑人。同时,还建立了多部门综合联动打击治理机制,实现了涉诈线下大额交易逐步清零。

(图片及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