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反向跳槽潮”:外资人才流向中国车企
AI导读: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汽车行业出现了“外资车企人才流向中国车企,合资车企人才流向国内自主车企”的反向流动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案例及背景,探讨了这一趋势的原因及影响。
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的何先生(化名),近期跳槽至新能源头部企业,完成了从传统燃油车领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跨越。此前,他曾在美系合资品牌、外资品牌及某头部新势力车企任职,对行业趋势有着深刻洞察。在他看来,新能源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他毅然选择了跳槽。
同样,毕业于日系车企的哈迪(化名)也选择了投身新势力车企。他认为,如今在汽车行业,仅凭过去的经验已难以立足,必须积极转型,拓展三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才能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不仅重构了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深刻改变了汽车人才的流向。过去,跨国车企的汽车人才总是备受瞩目,行业内也默认了“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豪华品牌”的流动定律。然而,如今却出现了“外资车企人才流向中国车企,合资车企人才流向国内自主车企”的反向流动现象。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也反映了市场环境变化与技术革新的趋势。
新一轮汽车产业“反向跳槽潮”的出现,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国内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具备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吸引了众多外资车企人才的加盟。另一方面,跨国车企在面临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压力下,不得不进行裁员、缩减产能等战略性收缩,导致人才流失。而中国市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之一,自然成为了这些人才的聚集地。
以80后工程师王代涵为例,他从日本本田技研自动驾驶研发部门跳槽至广汽研究院,看重的是广汽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研发投入及发展前景。他认为,对于有智能网联技术背景的人来说,广汽是一个很好的施展能力的舞台。
此外,汽车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车企与外资企业的人才流动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企业看重外企人才在研发能力、知识储备、知识更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希望通过招入这些人才,和本土工程师形成互补,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而外企人才则看重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选择将中国品牌车企作为自己实现理想的地方。
在电气动化转型的背景下,外资车企的话语权逐渐落后,裁员潮波及全球。而中国车企则凭借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不断推出具备先进技术和较高性价比的电动汽车,打破了传统车企的市场格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发展,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案例
80后工程师王代涵:从日企到广汽的“反向跳槽”
王代涵在入职广汽研究院之前,曾在日本本田技研自动驾驶研发部门担任感知方向的技术负责人。他于2021年5月加盟广汽集团,至今仍在广汽研究院担任智驾技术部高级主任工程师,负责智驾数据仿真领域的研发。
谈到从合资阵营“反向”跳到自主品牌,王代涵表示,他更看重的是企业自身的硬实力及对自己未来发展前景的帮助。广汽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研发投入日益加大,对于有智能网联技术背景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施展能力的舞台。
同时,广州的城市魅力、大湾区的政策支撑以及发展前景也是他选择广汽的重要原因。
何先生从外资品牌跳槽到新势力的原因很简单: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及前东家产品的落后。他给自己设定的标准是下一份工作要到新势力,并且要有双休,收入待遇不低于前东家。
谈及为何坚定跳槽,何先生表示,现在的汽车行业从业者需要坚持,而不仅仅是能力强。他看好小米、蔚来等新能源品牌的发展前景,认为它们在营销、换电模式创新方面都是行业佼佼者。
王代涵也指出,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选择自主品牌也是一种趋势。然而,在品牌建设上,自主品牌与传统外资品牌仍存在差距,特别是在高端品牌的建设上。
背景
电气动化转型中,外资车企裁员潮波及全球
近年来,新能源、智能化让汽车行业百年品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欧美老牌汽车制造商在推出电动汽车时未能取得领先优势,销量惨淡,话语权逐渐丧失。同时,电动汽车的生产和研发成本较高,传统车企必须进行大规模投资才能完成技术转型升级。因此,多家跨国车企采取了裁员、缩减产能等战略性收缩。
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报告,电动化转型将导致2035年德国汽车行业流失约14万个工作岗位。大众汽车近10万工人包围了该品牌最大的工厂抗议裁员及降薪计划。放眼全球范围,自2024年11月起,已有多家跨国车企开启裁员计划,累计裁员规模超过5万人。
在中国市场,去年几大主流日系品牌也先后举起裁员大刀。从毕业开始便进入一家日系合资车企的哈迪如今已在新势力车企找到了新岗位。他认为,如今在汽车行业靠吃老本是不行的,必须积极转型才能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趋势
自主品牌车企扩招,跨国人才“双向奔赴”成趋势
在无可逆转的转型浪潮中,众多跨国汽车生产制造商都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相比之下,多年前已立志在新能源领域“弯道超车”的中国车企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截至2024年,中国自主品牌市占率已逼近70%,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连续5个月突破50%。
在迅速崛起的背后,自主品牌车企也在大规模扩招,尤其需要招揽有跨国车企工作经验的人才。有过德国留学经验、曾在一汽大众工作的Felix两年前跳槽到了理想汽车。他和一些身处“蔚小理”等新势力的同行交流后总结出,这类企业薪资高、工作量大、员工竞争激烈,但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中国车企与外资企业的人才流动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企业看重外企人才的研发能力、知识储备及国际视野,希望通过招入这些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而外企人才则看重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选择将中国品牌车企作为自己实现理想的地方。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