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体育局联合多部门发布体育健身行业预收资金“三限”标准,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标准旨在限制预收金额、周期及使用范围,强化监管,保障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024年1月14日,上海市体育局联合多部门共同发布了体育健身行业预收资金“三限”标准,旨在强化对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活动的监管,确保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推动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此标准将于2024年3月1日正式实施。

所谓的“三限”标准,具体涵盖了限制预收金额、限制预收周期以及限制使用范围三个方面。详细规定如下:对于会籍类预付款,经营者对同一消费者一次性收取的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且服务期限不得超过24个月。对于课时类预付款,包括团操、私教、泳教等,金额上限为20000元,且次数不得超过60次。此外,储值类等(兜底)预付款金额也不得超过5000元。综合来看,经营者向同一消费者收取的各类预付凭证预付款总额不得超过20000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上海首次针对预付费行业推出相关政策。早在2019年,上海便建立了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开创了商家、银行和政府部门三方实时对接的协同监管新模式,并与上海的“一网通办”及“随申办”APP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同时,上海还发布了《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严重失信主体认定工作指引》,引入了信用监管机制。

此次,上海针对体育健身行业推出的“三限”标准,将更精准地加强对健身机构的监管,有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在健身美体、美容美发、餐饮、教育等多个服务行业中迅速普及。然而,行业繁荣背后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部分预付费机构在预收资金管理上存在不规范现象,如突然关门停业、服务质量大幅下降等,导致消费者的预付款遭受损失,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消费纠纷。

鉴于此,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进行规范。例如,2024年4月,成都市委金融办发布了《成都市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预收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探索构建线上信用监管平台与线下网格巡查相结合的预付式消费监管模式。北京、青岛则针对预付式消费中的合同签订环节,出台了相关指引或示范文本。深圳等地则在校外教培领域积极探索预付式消费监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北京、深圳、苏州等地已建立了预付式消费线上监管平台,实现了对预付式消费风险的动态预警和有效监管。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