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公布2024年度金融数据,显示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信贷总量保持总体稳定。M2增速、贷款增长等数据均呈现积极态势,中央明确2025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支持促消费、惠民生。

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揭晓了2024年度的金融统计数据。总体来看,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货币信贷总量维持了总体稳定的态势。

截至2024年末,广义货币(M2)的余额达到了313.53万亿元,同比增长7.3%。与2023年相比,尽管M2增速因疫情平稳转段后基数较高而显得有所加快,但从剔除基数影响的两年平均增速来看,2023年和2024年末的M2平均增长率仍保持在8.5%的水平。

数据进一步显示,到2024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55.68万亿元,同比增长7.6%。全年范围内,各项贷款增加了18.09万亿元。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在2024年末达到了408.34万亿元,同比增长8.0%;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则达到了32.26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在2024年末已明确,2025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求实质做法与名义说法相统一,为市场注入了强烈的信心。

业内专家对此分析认为,这一政策立场有助于明确货币政策的坚定方向,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未来,中国人民银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与总体宏观调控思路保持高度一致,更加积极地支持促进消费和改善民生。与此同时,今年的重点工作还包括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就要求财政与金融的配合更加紧密,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M2与存款呈现增减并存态势

从去年的12月金融数据来看,M2与存款的增长与减少并存。

具体数据显示,12月末的广义货币(M2)余额为313.53万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而人民币存款余额则达到302.25万亿元,同比增长6.3%,但增速较上月下降了0.6个百分点。

对此,业内权威专家指出,这一变化可能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春节假期的错位导致短期扰动,2025年春节提前,居民取现需求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更早显现,对2024年12月的存款增速产生了下拉作用,但对M2无影响。二是财政支出提速,财政存款转化为企业存款,12月为财政支出大月,政府债券资金在年末集中拨付,财政支出强度加大、进度加快,不计入M2的财政存款余额大幅减少,释放的资金进入实体部门转为企业存款,推动M2增速回升。三是非银机构调整资产配置,受《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生效影响,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下降,套利空间收窄,货币市场基金等非银机构将部分同业存款资金转化为其他资产形式,导致存款增速下降。长期来看,非银机构合理调整资产配置、适度降低银行存款比重,将有助于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

狭义货币M1的增速降幅继续收窄,去年12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为67.1万亿元,同比下降1.4%,较上月(-3.7%)回升2.3个百分点。M1增速的边际回升既反映了增量政策加快推进下经济活动的企稳向好、社会信心的改善,也受益于金融市场上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提升。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月份起,将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统计范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张文红在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修订后的M1数据与经济增长指标的相关性增强,稳定性也有所改善。

“将于今年1月份的数据开始按修订后的口径统计M1,预计在2月上旬向社会公布。在首次公布的同时,还将公布去年1月份以来修订后的M1余额及增长速度。”张文红说。

地方化债与不良贷款核减对金融数据产生显著影响

2024年12月的新增贷款接近1万亿元,从历史角度看,这一水平相对较高。

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8.09万亿元,其中12月末的贷款余额为255.68万亿元,同比增长7.6%。

权威专家指出,往年金融机构在年底会留有余力,等待年初的“开门红”。然而,2024年底贷款在上年高基数上继续投放较多,这表明自9月以来的一系列增量金融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呈现回暖迹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地方化债和不良贷款核减对金融数据的影响也较大。如果还原这两方面因素,12月的贷款增速将超过8%,显示出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大于往年。

据市场机构估算,2024年12月,地方化债和不良贷款核减对贷款增长的影响可能超过1.5万亿元。一方面,中央出台了化债组合拳,新增6万亿元债务限额,并从2024年起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用于置换隐性债务。这些新增专项债额度发行和隐债置换主要集中在11月和12月,尤其是12月的置换量更大。融资平台等主体在拿到专项债资金后,大部分会在10~20天左右归还债务,其中绝大部分为贷款,以避免债券和贷款“两头付息”。据估计,12月全国地方债务化解共减少贷款1.2万亿元,其中专项债置换减少贷款1.1万亿元。另一方面,年末不少银行为改善资产质量,密集挂牌转让和处置不良贷款。贷款核减会导致当月贷款存量减少,进而影响金融总量数据的同比增速。据估计,去年12月全国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处置不良资产规模可能超过3000亿元。

权威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地方隐性债务置换和金融机构化险有助于纾解债务链条、增加地方可用财力、畅通经济循环、改善银行资产质量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也在不断提升。

货币政策将持续支持促消费、惠民生

自2024年9月以来,一系列增量政策密集出台并逐渐显现成效。加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进一步稳定了社会预期,提振了市场信心,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增多。

截至2024年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0%,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7.3%,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6%。这些数据的增速相比上月有升有降,但总体保持稳定,显示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然稳固。

在中央定调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后,市场对于后续政策的发力方向格外关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1月13日指出,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和宽松的社会融资环境。

近五年来,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础上,通常还会加上灵活适度、精准有力等表述,对调控区间的把握更偏向宽松一些,适时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近年来,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回购利率共下调8次,累计下调100个基点至1.5%,引导各类市场利率持续下行。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累计下行105个基点,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累计下行120个基点,带动近年来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央行共降准11次,大型银行累计降幅为3.5个百分点,中小银行累计降幅为4.5个百分点。

市场专家指出,这些政策的累积效应将持续显现。例如,从利率角度来看,一个企业在贷款合同期限内,其利率会随着市场利率的不断下降而下降。新的利率下调具有降低成本的效果,而前期的利率调整也同样持续存在降低成本的效果。这种效果是累积的,并且累积后的效果更为显著。

业内权威专家表示,中央明确我国今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立场有助于明确货币政策的坚定方向,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然而,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回升向好仍面临不少内外部不确定性,物价持续低位运行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下阶段的货币政策仍需持续发力。

市场专家认为,未来中国人民银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与总体宏观调控思路保持高度一致,更加积极地支持促进消费和改善民生。

金融数据图表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