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新年伊始,多家中小银行密集发行2025年首期大额存单产品,开启“揽储大战”。在低利率环境下,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正在寻找存款之外的理财途径,部分投资者将资产配置转向银行理财、债券基金等。文章还分析了大额存单利率情况,以及投资者对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青睐。

新年伊始,国内多家中小银行纷纷推出2025年首期大额存单产品,掀起了一场激烈的“揽储大战”。在各大社交平台,银行理财经理们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家的大额存单产品,纷纷打出“我行2025年首期大额存单正在火热发售,额度有限,先到先得!”的广告语。

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从产品利率方面来看,多数中小银行所发行的2025年大额存单三年期利率均超过了2%,其中部分村镇银行的大额存单三年期利率更是高达2.95%,但市场上尚未出现利率达到3%的大额存单。

在当前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正在积极寻找存款之外的理财途径。有投资者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自己从去年开始陆续将资产配置中的存款换成了银行理财、债券基金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全年收益都跑赢了存款。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银行存款的收益相对较低,但其安全性高,是许多稳健型投资者的首选。然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分散投资、坚持长期主义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同时,在购买其他理财产品前,投资者应对产品底层资产的风险情况有清晰的认知。

近期,多家中小银行陆续发行了2025年首期大额存单。整体来看,两年期、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多数在2%以上,部分银行三年期存单利率甚至接近3%,这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与以往需要“拼手速”抢大额存单不同,此轮发行的大额存单额度相对充足,一些银行的高利率产品在发行数日后仍有额度可供购买。例如,郑州农商银行1月10日发行的2025年首期大额存单,两年期、三年期年化利率分别为2.00%、2.35%;平坝农信联社1月9日发行的两年期、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分别为2.20%、2.60%。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银行发行的2025年大额存单中,尚未发现利率达到3%的产品,利率最高仅为2.95%。例如,威宁富民村镇银行2025年第一期大额存单发行公告显示,个人客户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利率分别为2.1%、2.4%、2.95%,起存金额为20万元,发行额度分别为4000万元、4000万元、8000万元。截至1月13日,该行利率最高的三年期大额存单仍有额度可供购买。

然而,也有部分中小银行提高了申购利率较高大额存单的门槛。例如,云南景洪农商银行两年期、三年期大额存单均为100万元起存,利率分别为1.60%、2.00%。此外,该行还有一款三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达2.65%,起存金额更是高达500万元。

相比之下,大型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则显得较低。以工商银行为例,目前该行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大额存单年化利率分别为1.15%、1.15%、1.35%、1.45%、1.45%、1.90%,起存金额均为20万元。

尽管大型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较低,但仍有不少投资者选择购买。工商银行广州某支行客户经理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如果想要更高一点的利率,投资者可以在手机银行上的大额存单转让区购买其他人转让的大额存单,收益可能更高。1月14日,记者在该行手机APP的大额存单转让区看到,有不少利率在2%以上的大额存单正在转让中,但购买门槛普遍较高,普遍超过百万元。

苏商银行高级研究员杜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面对年初开门红等资金需求,银行有较大的揽储压力。中小银行在客户、品牌等方面优势较弱,因此会利用大额存单等产品提升吸引力。大额存单的利率相对一般存款更高,部分银行还推出了灵活转让等功能,对存款客户的吸引力较强。此外,大额存单的起存金额通常较高、到期期限较长,可以为中小银行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积累优质客户。

自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调。目前,国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已降低至1.1%。在此背景下,有不少投资者开始减少对存款类产品的配置,转而投向收益率相对较高、流动性更好的低风险产品。

有投资者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2024年年初,自己此前存的一笔大额存单到期后,并未选择继续将钱存入银行,而是用以定投一款债券基金。这款债券基金全年收益率超过5%,远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市场有全年业绩展示的3882只债券型基金中,有3813只取得正收益,占比超过99%;收益率在5%以上的有1231只,占比超过30%。

除债券类基金外,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同样出色。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去年12月30日,2024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3.34%。其中,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1.88%,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3.47%,混合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3.39%,权益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6.61%。

光大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以来,债市走牛对理财收益率形成提振。叠加存款挂牌利率两次下调、存款“手工补息”整改等负债成本管控举措接连出台,理财收益率的“比价优势”凸显,存款“脱媒”助推理财规模增长约3万亿元。展望2025年,加强负债成本管控仍是银行“稳息差”的必然之举,存款挂牌利率仍有进一步调降空间,这将有助于提振理财收益率的相对吸引力。

杜娟认为,各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主要取决于其底层资产。许多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是债券类资产,而长债类资产与短债类资产的风险与收益也有很大差别。与存款和货币基金类产品相比,这些理财产品的风险更高,但也有对应的预期收益。因此,投资者在购买产品前应综合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分散投资、坚持长期主义,并对产品底层资产的风险情况有清晰的认知。

银行大额存单宣传图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