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资金重燃港股热情,2024年净买入创历史新高
AI导读:
2024年南向资金对港股的热情重燃,全年净买入金额和规模均刷新互联互通以来的新纪录。港股市场在连续四年下跌后年度收益首次转正,内地银行股和高分红股票成为南向资金的重点关注对象。尽管存在风险,但港股在2025年依然具备投资价值。
2021年,华创券商曾以“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为口号,积极进军港股市场,彼时正值沪港通启动七周年之际,中金公司预测南下资金年均流入潜力将维持在5000至6000亿元的高位。然而,随后的两年里,港股市场低迷,该口号逐渐淡出人们视野。2023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金额仅为3188.42亿元,创近五年新低。
进入2024年,南向资金对港股的热情重新焕发。全年港股通净买入量高达1154.52亿股,净买入金额更是达到8078.69亿港元,刷新了互联互通以来的新纪录,同比增长154%。截至2025年初,南向资金依然持续涌入港股市场,1月14日数据显示,南向资金单日成交637.54亿港元,约占恒指今日成交总额的40%,净买入金额约121.83亿港元。
南向资金热情重燃的背后,2024年香港金融市场经历了诸多变化。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国内高息资产收益下降是推动南向资金流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港股市场的改革与双重上市机制也为南向资金流入提供了便利。
2024年,港股在连续四年下跌后首次实现年度收益转正。其中,恒生港股通中国内地银行指数以36.87%的涨幅领先,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和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也均实现了上涨。南向资金在港股交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统计,2024年12月底期间,南向资金成交在港股整体交易的占比约至30%。
近年来,随着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的持续走低,港股中许多央企和国企的股票因其较高的分红和稳定的现金流,吸引了大量南向资金流入。中国银行、中国移动等高分红股票成为投资者的重点关注对象。内地银行股尤其受到南向资金青睐,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港股年内涨幅均超过40%,同时这些股票也位列南向资金净买入量前五。
除了银行股,石油化工、通信等红利股亦现身南向资金净买入量前十的名单之中。黄立冲认为,高股息吸引力和估值优势是推动南向资金流入的重要因素。相较于A股,H股的估值普遍较低,许多国有银行的H股相对于其A股存在显著折价,这种低估值为投资者提供了潜在的增值空间。
随着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越来越多的在岸共同基金和私募基金开始加大对香港股票的投资,香港市场逐渐受到机构投资者的认可。展望未来,情绪改善和间歇反弹的多重作用下,港股行情波动不断,但南向资金依然青睐具备增长潜力的科技股和红利股。
2024年全年,腾讯控股、美团、小米等龙头科技股在市场反弹中表现突出,同时小米和阿里巴巴仍位居南向资金净买入前列。新业态代表泡泡玛特凭借其346.7%的年涨幅领跑港股,老铺黄金、鸿腾精密和金山云等受益于行业趋势,同样涨幅领先。
中金公司表示,汇率预期、高分红与互联网龙头特有赛道等因素仍有望吸引南向资金持续流入。然而,对于港股后市,各大机构均持有审慎态度。多数机构谨慎乐观,认为市场在估值进一步修复下或有上涨,但对于市场的具体空间存在分歧。
黄立冲指出,港股未来下跌的风险主要包括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国内高息环境和人民币贬值预期以及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因素。尽管存在风险,但港股在2025年依然具备投资价值,消费、科技、高股息资产及医药等领域依然值得投资。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