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现象正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已有约100款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这些产品的提前终止并非全部源于业绩表现不佳或运作问题,而是有多种原因。其中,明确的止盈条件设计已成为关键因素。理财公司正在加码布局止盈策略,以确保投资者利益最大化。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现象正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据第三方监测机构数据显示,自2025年年初以来,已有约100款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这些产品的提前终止并非全部源于业绩表现不佳或运作问题,部分是因为交易规模过小或市场投资运作情况所致,而另一部分则是因为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止盈目标,从而自动提前终止。

具体来看,多款理财产品近期被宣布提前终止。例如,中银理财发布公告称,其稳富目标盈固收增强(封闭式)2024年08期理财产品,原预计到期日为6月26日,但因已达到止盈条件,即止盈观察期内首次连续两个估值日的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均不低于3.15%,故于1月9日提前终止。同样,平安理财也宣布了两款理财产品因达到止盈条件而提前到期。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14日,开年以来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数量已达到约100款。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璟晗指出,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格局下,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已逐渐成为常态,但占比仍处于合理区间。提前终止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触发止盈条件、不可抗力事件、金融政策调整等,核心在于最大程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其中,一些产品因交易规模过小而被提前终止。例如,中邮理财旗下的一款理财产品,因连续10个交易日总份额低于1亿份,为保护客户利益,公司决定提前终止该产品。此外,还有一些产品因市场投资运作情况不佳而被提前终止。

近年来,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原因也发生了变化。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多家理财公司为完成存量资产整改任务而提前终止了部分理财产品。而在净值化全面转型后,受市场波动影响,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提前终止产品的情况更为频繁。目前,明确的止盈条件设计已成为提前终止的关键因素。

理财公司正在加码布局止盈策略。当产品收益达到预先设定的止盈点时,就自动触发提前终止程序。这种设计不仅能确保投资者在达到预期收益时及时锁定利润,还能避免因市场波动导致收益回撤。同时,这也体现了金融机构对产品风险的有效控制。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认为,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成功止盈并为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有助于理财公司树立良好口碑。为防止因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导致产品收益受损,在达到止盈条件时终止产品,可有效控制风险敞口。此外,理财公司还在考虑设计多阶段止盈机制,以适应市场变化并保护投资者收益。

在低利率时代,理财产品重回投资者视野。近几年银行理财“破净”率逐步下降,充分体现了银行理财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规模增长明显,如债券型基金等。这表明投资者在追求收益的同时,对风险的把控依然较为严格。

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指出,存款利率的下调等因素导致“存款搬家”现象加速,为理财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从产品优化角度来看,提前终止机制可帮助理财公司优化产品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