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暂停国债买入操作,旨在维护市场稳定
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1月起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旨在避免影响投资者配置需要,加剧市场波动。长期国债收益率变化反映市场信息,央行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多次提示风险,强化市场监管,促进市场行稳致远。
近期,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迅速下行趋势引发了广泛关注。为应对此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24年1月起,将暂停公开市场国债的买入操作。1月14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详细阐述了这一决策的背景与考量。他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始终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每一位市场参与者基于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原则做出的选择,并高度重视国债收益率变化所传递的市场信息。
邹澜司长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已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多次向市场提示风险,并强化了市场监管措施。特别是在一级市场国债发行量较少的时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暂停在二级市场的买入操作,转而采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投放流动性。这一举措旨在避免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防止供需矛盾激化,减少市场波动,促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已逐渐具备金融市场定价基准的功能。国债收益率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筹资成本,还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邹澜司长表示,长期国债收益率既反映了市场对未来长期经济增长的预期,也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在波动中回升向好,市场预期和社会信心明显增强,预计全年可实现约5%的增长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国债作为国家信用的象征,具有无信用风险的特点,通常被视为一种安全资产。然而,邹澜司长也提醒投资者,由于长期国债票面利率固定,市场预期利率的变动会导致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波动,有时波动幅度还会相当大。他举例说,如果在2023年底买入30年期国债并在短期内卖出,虽然票面利息收入可能不到3%,但加上价差后的投资回报率可能接近20%。这种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市场,改变了供求关系,推高了国债价格。然而,当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时,国债价格也会大幅下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邹澜司长强调,如果长期国债收益率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基本面或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将会对二级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以30年期国债为例,收益率一旦上行30个基点,二级市场对应的国债价格下跌幅度就可能超过5%。考虑到部分机构存在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和集中赎回所形成的螺旋效应,短期内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损失。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提示风险,强化市场监管,以确保市场稳定。
此次中国人民银行的决策体现了其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和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捕捉。通过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等措施,中国人民银行旨在维护市场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