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引热议,国债收益率波动引关注
AI导读:
自去年以来,长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较快,央行决定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再度引发市场热议。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回应称此举旨在避免影响投资者配置需求,加剧市场波动,确保市场稳定长远发展。同时,他强调国债投资并非无风险,需关注市场供需关系和经济基本面变化。
自去年以来,长期国债收益率的迅速下行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话题。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作出了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的决定,此举再度引发了市场的广泛热议和讨论。
1月14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对此进行了详细回应。他表示,人民银行始终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每一位市场参与者基于自担风险、自主决策的选择,并高度重视国债收益率变化所传递的市场信息。邹澜指出,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尚未经历过大的波折,因此并非所有投资者、管理者,尤其是社会公众,都能深刻理解政府债券高投资回报背后隐藏的市场价格风险。鉴于此,人民银行加强了宏观审慎管理,多次向市场提示风险,并强化了市场监管。
为了避免影响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加剧供需矛盾和市场波动,人民银行决定在债券市场一级市场发行量较少的时间段内,暂停在二级市场的买入操作,转而采用其他工具投放流动性。邹澜强调,此举旨在确保市场的稳定长远发展。
国债作为国家信用的代表,持有到期能够确保本金和约定的票面利息的收回,因此通常被视为一种安全资产。然而,邹澜也指出,长期国债的票面利率是固定的,市场预期利率的变动会导致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波动,有时甚至波动较大,因此投资国债并非完全没有风险。
以2023年底买进30年期国债为例,若现在将其卖出,虽然票面利息收入可能不到3%,但加上价差后的投资回报率可能接近20%。这种高额回报吸引了各类资金持续涌入市场,改变了供求关系,进一步推高了价格,个别券种的交易量甚至超过了过去的10倍。然而,当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时,如2022年底长期国债收益率在几天内上行约20个基点,二级市场价格相应大幅下跌,一些投资国债的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引发了集中赎回,加速了价格下跌,给投资人带来了较大损失。
邹澜还提到,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也反映出类似问题。如果长期国债收益率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基本面或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以30年期国债为例,收益率一旦上行30个基点,二级市场对应的国债价格下跌幅度就可能超过5%。考虑到一些机构存在资金杠杆的放大效应以及集中赎回所形成的螺旋效应,短期内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损失。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已经基本具备了金融市场定价基准的功能。邹澜表示,国债收益率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财政的筹资成本,更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总体来看,长期国债收益率既反映了市场对未来长期经济增长的预期,同时也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邹澜指出,经济预期的好转最终将反映到国债收益率水平中,这对市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图片链接保留未修改)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