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受多重因素影响,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持续下滑,面临利差损风险。为应对此风险,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该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提升行业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优化保险公司产品结构,降低资产负债匹配压力。

受低利率环境和权益类资产收益不及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持续下滑,导致保险公司面临日益严峻的利差损风险。为有效应对这一风险,缓解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压力,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于2024年8月发布了《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该通知不仅再次下调了人身险预定利率,还首次提出了“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的举措。

2025年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进一步细化了这一机制,向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及各人身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人身险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具体细则,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操作指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指出,利差损风险的化解需要监管部门的指导和保险公司的市场化调整相结合。通过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可以加快保险公司资产端收益率向负债资金成本率的传导,使调整更加充分和高效。

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在设计人身保险产品时用于计算保费的利率,直接关系到保单的价格和未来的利益支付。当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单合同平均预定利率时,就会产生利差损。回顾历史,1999年以前,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曾高达7%至10%,但随后被监管部门全面叫停,并强制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直至2013年,普通型人身保险保单法定评估利率才调整为3.5%,并允许在此基础上上浮至最高4.025%。然而,随着近年来利率中枢下移,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明显下降,利差损风险日益突出。

为此,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在2023年7月末由3.5%下调至3.0%,并在2024年8月再次下调至新备案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分红型和万能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也相应下调。同时,提出了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的要求。

根据新机制,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将每季度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结合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研究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有关事项,并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各保险公司则根据这一研究值,结合自身情况动态调整预定利率。这一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提升行业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帮助消费者正确分析保险产品的预期收益,做出理性购买决策。

此外,该机制还将影响保险公司产品结构。随着定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预计未来人身险行业将继续深耕产品多元化,向“低保底+高浮动”分红型产品发展。虽然短期内行业可能面临“阵痛期”,催化产品结构转型,但中长期来看,相应政策有望动态降低险企资产负债匹配压力,引导行业向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投资端,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和分红险保费收入的增长,保险公司对权益类资产和中长期优质资产的配置需求也将得到提升。这有助于优化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提高整体业务价值。

(图片链接保持不变)(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