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AI导读:
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至1.75,旨在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增加跨境资金来源,促进外汇市场供求平衡,稳定汇率。此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和成本。
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决定自即日起,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5上调至1.75。这一调整旨在进一步健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拓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资金来源渠道,并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据业内人士解析,参数上调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额度将有所增加,从而能够更灵活地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增强境内美元流动性,促进外汇市场供求平衡,达到稳定汇率的积极效果。这一举措充分展示了央行在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以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为基础,构建了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约束机制。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内,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则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国际收支状况和宏观金融调控需要,适时调整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指出,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不仅提升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还通过放宽境外融资额度上限,便利和鼓励了经营主体开展跨境融资。这一政策有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和成本,同时促进跨境资金均衡流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范围内稳定。
自2016年以来,央行已多次调整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以适应宏观经济热度、整体偿债能力的变化,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此次调整正值央行计划于1月15日在香港发行600亿元离岸人民币央行票据之际,显示出央行在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方面的决心和能力。
此外,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近日召开会议,部署加强外汇自律管理工作,强调未来我国经济将保持回稳向好的基本面,国际收支总体平衡,外汇市场韧性增强,人民币汇率有条件保持基本稳定。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将加强对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的指导,对扰乱市场秩序、恶意误导公众等行为采取及时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外汇市场韧性,加强外汇市场管理,坚决纠正市场顺周期行为,处置扰乱市场秩序行为,有效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