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速领跑人工智能大模型赛道
AI导读:
上海作为人工智能发展高地,2024年密集出台政策支持和引导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健康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并在徐汇、浦东、闵行、杨浦等区形成产业集聚。同时,上海在全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竞逐“模都”地位。
人工智能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正引领着这座城市加速向全国人工智能高地迈进。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行布局和技术积淀,上海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一新兴赛道上展现出强劲动力。过去一年中,国内外基础大模型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在此背景下,上海大模型行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在全国多地积极布局大模型的竞争中,上海又处于怎样的位置?中经社行业洞察系统基于最新数据,对此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分析。
锚定先导,上海加速布局AI大模型赛道
人工智能大模型,即在海量数据基础上,借助强大算力进行深度训练,能够完成多样化任务的模型。2024年初,上海将全力推进新一轮人工智能“上海方案”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于年底发布了《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强调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推动技术革新、促进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将其视为上海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举措。
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重要里程碑及政策动向

继推出全国首部省级人工智能地方法规后,2024年上海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支持和引导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政策数量创历年之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显著聚焦于应用场景,如《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和《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等,旨在加速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深度融合。
根据规划,预计到2025年,上海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据中经社行业洞察系统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含大模型)相关企业数量达到24733家,同比增长5.1%,其中新增注册资本1000万及以上的企业有104家。
上海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统计概览

数据来源:中经社行业洞察系统
目前,大模型产业链已在行业内形成共识,涵盖上游基础层的算力与数据、中游模型层的通用与垂类大模型,以及下游应用层的生活消费、产业经济和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上海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已构建起从底层芯片到核心算法、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展现出显著的先发优势。在业界知名的“六小虎”大模型厂商中,稀宇科技和阶跃星辰均来自上海,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大模型“模力”比拼,上海四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
在上海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的过程中,徐汇、浦东、闵行、杨浦等区率先行动,出台了区级层面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已形成了大模型产业的集聚效应。徐汇区注重大模型企业的集群式创新,浦东新区和闵行区则侧重于智算芯片、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杨浦区则重点布局数字经济领域的垂类大模型。此外,上海正加快建设一批超大规模自主智算集群,主要部署在松江、临港等区域,为大模型训练提供坚实支撑。

备案数量是衡量不同地区大模型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截至2025年1月,根据国家网信办的信息,上海市大模型产品备案总数为60个。其中,徐汇区独占34个,占比高达54%;浦东新区拥有9个,占比15%;闵行区有5个,占比8.3%;杨浦区3个,占比5%。这些区域合计的大模型备案数占全市的八成以上。
2024年上海各区大模型产品备案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网信办官方网站
竞逐“模都”,上海优势何在?
一线城市往往是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的前沿阵地。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已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为核心的集聚发展态势。
2024年京沪深杭大模型备案数量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网信办官方网站
2024年,北京在新增大模型备案数量和大模型备案总数上均位居首位,上海紧随其后,杭州在下半年超越深圳,成为全国第三。从分类来看,上海垂类大模型的占比高于北京,显示出上海在垂类领域的重点发力。根据《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上海聚焦于“5+6”场景,包括智能终端、科学智能、在线新经济、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5个关键领域,以及金融、制造、教育、医疗、文旅、城市治理等6个重点行业,旨在全面释放大模型的应用潜力。
2024年京沪深杭大模型备案数量(按备案主体类型划分)

数据来源:国家网信办官方网站
从大模型的创新主体来看,上海与北京的AI企业备案数量相当,差距主要体现在传统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其他行业企业的备案数量上。2024年,随着互联网大厂加入大模型市场的竞争,北京、杭州等地正因此受益。在科研院校方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浦语”大语言模型和同济大学的知识大模型CivilGPT榜上有名,显示出上海科研院校在大模型备案数量上的领先地位。此外,在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的超万亿参数大模型方面,上海拥有稀宇科技的abab 6.5和阶跃星辰的Step-2两个模型,而北京尚未有企业公开发布此类模型。
分析指出,经过激烈的“百模大战”,AI大模型创业公司已初步摆脱同质化竞争,各自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随着互联网大厂的加入,大模型在医疗、金融、教育、交通、智能制造等多个垂类领域的创新将持续升温,并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大模型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新,更是跨学科、跨领域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致力于布局大模型行业的城市而言,除传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外,提供高质量语料数据和算力支撑、支持科研机构开展先进算法研发、为大模型应用创造更丰富、更高附加值的场景等,将成为新的发力点。此外,跨区域协同发展也应纳入考量,通过构建功能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提升。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