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3100万辆,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突破1200万辆。中国汽车品牌市场份额攀升,智能化趋势明显,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系统完整高效,未来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

2025年伊始,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1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100万辆,连续第二年产销量突破3000万辆大关。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1000万辆,实际数值更是超过1200万辆,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这组亮眼的数字,不仅反映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强大韧性与蓬勃活力,也彰显了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中的崛起。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制造技术和产品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

全国乘用车市场中,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突破60%,同比大幅增长8.6个百分点。特别是在2024年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的销量占有率更是高达70%,较上年同期上升10.4个百分点。

从70多年前在吉林长春打下第一根基桩,到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第900万辆解放牌卡车顺利下线,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辉煌历程。

曾经,20万元被视为汽车品牌的“价格天花板”。而现在,中国汽车品牌不仅成功在几十万元市场站稳脚跟,还开始撬动百万元级别市场,持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越来越多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了自主可控。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加速发展,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燃油车,并在此后连续多月保持领先态势。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

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从年产过万辆到年产首次突破百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用了6年时间。而在同样的时间里,中国新能源汽车又实现了从年产百万辆到千万辆的跨越,标志着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绿色浪潮持续涌动,“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强大的“中国力量”。从锂、钴等关键原材料的供应,到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的制造,再到整车的生产和销售,我国已形成了一个完整且高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系统。

如今,汽车已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交汇点,智能化趋势愈发明显。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L2级新车的渗透率达到了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更是高达11%。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普及。

2025年1月9日,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总装车间内,自动化生产作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零部件也在转型升级。以智能底盘为例,上汽智己的灵蜥数字底盘、吉利的AI数字底盘、江汽集团的全域线控智慧底盘等纷纷亮相,为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越来越多云计算服务商、软件算法开发商等跨领域企业也开始参与汽车制造。人工智能大模型陆续“上车”,汽车正逐渐成为集电子、计算、感知、视听等多技术为一体的“大号终端”。

业内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竞争将更多聚焦在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领域。这些领域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潜力,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表示:“充分竞争将带来更多市场活力。”他建议企业应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培育和提升核心能力。在关注汽车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安全可靠性,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汽车将继续保持强劲动力,一路向前。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