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稳汇率政策工具箱储备丰富
AI导读:
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至1.75,旨在增加跨境资金来源,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稳定人民币汇率。此举有利于跨境资金均衡流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央行稳汇率政策工具箱储备丰富。
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正式发布公告,旨在进一步优化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机制,拓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渠道,促进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为此,央行与国家外汇局联合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5上调至1.75,该政策自2025年1月13日起正式生效。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作为调节跨境资本流动与汇率波动的重要工具,其调整对金融市场具有深远影响。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指出,此次上调参数将有效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资金来源,提升境内美元流动性,进而缓解当前汇市美元供求紧张的局面。同时,近期一系列稳汇市政策工具的频繁出台,彰显了政策层面对于稳定汇率的坚定立场。
促进跨境资金流动平衡
自2016年央行与国家外汇局建立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以来,通过取消外债事前审批,极大地方便了境内机构的跨境融资活动。自2020年以来,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经历了多次适时调整。而此次上调距离上次调整(2023年7月20日)已近18个月。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2016年发布),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计算公式为: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本×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此次参数上调,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将相应提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庞溟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参数上调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外资利用和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度和成本,还有利于促进跨境资金均衡流动、外币供求平衡,以及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稳定运行。
近期,受美元走强影响,非美元货币普遍承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亦出现贬值。截至1月10日收盘,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3635,年内下跌0.36%;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3326,年内下跌0.46%。然而,在1月13日上午9时参数上调消息发布后,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迅速反弹,逼近7.35关口。截至1月13日17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3537,盘中最高升至7.3508。
政策工具箱储备丰富
近期,央行频频释放稳汇率信号。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四季度例会强调,将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市场管理,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实现,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月9日,央行公告称,将于1月15日通过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债券投标平台招标发行2025年第一期中央银行票据,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最大单次发行规模。此举旨在实质性回收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彰显央行维护汇率稳定的决心。
1月10日,央行宣布,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需求旺盛,决定自2025年1月起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此举有助于遏制债市收益率快速下行势头,稳定市场预期,进而稳定人民币汇率。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1月13日的亚洲金融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央行将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汇率的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同时,将坚决纠正市场顺周期行为,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会议也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庞溟指出,当前稳汇率政策工具箱储备丰富,必要时可采取上调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和美元存款利率等措施,以确保市场预期稳定、交易行为理性、外汇市场运行韧性。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