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有所下降,认购规模减少约530亿元。上市公司对不同类别的理财产品的偏好也出现变化,更加青睐收益率较高、流动性更好的低风险产品,如银行理财和国债逆回购。同时,存款类产品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基金、信托等产品对上市公司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

在刚过去的2024年,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显著降温。经记者详细梳理统计,去年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的总规模减少了约530亿元。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总体规模上,还体现在上市公司对不同类别理财产品的偏好调整上。随着国有大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下滑至1.1%,上市公司对存款类产品的配置热情有所减退,转而青睐收益率更高、流动性更强的低风险产品,如银行理财和国债逆回购。相比之下,基金、信托等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则有所下降。

认购规模连续两年下滑

据统计,2024年共有114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动作和规模,合计认购约9156.22亿元,同比下降527.47亿元,降幅为5.45%。这一数据创下了近五年来新低,显示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意愿持续减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认购规模下降,但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司数量基本持平,且产品数量有所增加,表明仍有部分公司在积极寻找合适的理财产品。

券商投顾人士指出,在上市公司经营挑战增大、再融资难度提升的背景下,利用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动力自然减弱。此外,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上市公司更加重视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这也导致了理财产品选择上的变化。

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角度看,购买理财总规模减少的背后,是一些上市公司营收利润承压,闲置资金有所减少。截至2025年1月11日,已有5387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三季报,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0.84%和0.61%。

存款类产品吸引力持续下降

尽管存款类产品仍是上市公司资金配置的主要选择,但数据显示,其规模和占比均有所下降。2024年上市公司闲置资金认购存款类产品的规模为7256.61亿元,同比下降7.95%。其中,定期存款的认购量虽有所增加,但总体占比仍呈下降趋势。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降以及监管部门对银行“高息揽储”和“手工补息”行为的干预。

随着全国性大中型商业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利率,以及监管部门叫停银行面向优质客户的“手工补息”行为,对公存款的收益率受到显著压降。这也使得存款类产品对上市公司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弱。

偏好低风险、流动性好的产品

在存款类产品吸引力下降的同时,低风险、流动性好的稳健型理财产品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的首选。据统计,2024年上市公司更多配置银行理财、国债逆回购产品,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同比增加约143.69亿元,增长19.6%;国债逆回购产品的认购规模也实现了一倍多的增长。

银行理财产品作为主要配置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的产品,其投资风险相对较小,且流动性也具有相对优势。随着债市持续走强,各类固收产品收益率不断提升,这也使得上市公司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偏好增强。此外,银行理财开放式产品具有申赎灵活的特点,也满足了上市公司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

除了银行理财和国债逆回购外,券商理财也成为上市公司资产配置的一项重要选择。尽管认购规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将近582亿元的配置规模。该类产品同样具有兼顾收益率和流动性的特点,且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

警惕投资风险拖累业绩

在当前环境下,更多上市公司将稳健型理财产品作为配置的主流。然而,随着资本市场波动加大,部分信托公司产品“爆雷”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也给上市公司的理财投资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据记者统计,2024年上市公司认购基金和信托的规模均有所下降。其中,专户基金产品规模同比下降约20.8%;信托产品规模同比下降17.4%。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因投资理财产品亏损导致资金损失,部分信托理财产品到期后未能全部兑付,进一步拖累了公司的整体经营利润。

券商投顾人士表示,随着房地产行业等领域的风险暴露,近年来一些理财产品出现的“爆雷”问题提升了上市公司的安全意识。未来上市公司在理财投资上仍需根据宏观经济情况和公司自身需求相结合,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资产收益率的提升。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