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转让项目频现,消费金融公司贷后管理面临挑战
AI导读:
近期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项目频现,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其中。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资产挂牌价击穿“一折”,贷后管理手段亟需创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面临一定压力,司法处置压力巨大。
银登中心今日再次传来消息,新增8笔不良贷款转让项目转让公告,涉及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宁波银行、中原银行及湖北消费金融五家金融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笔批量个人消费信贷资产成为此次转让的焦点。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湖北消费金融表现活跃,连续挂牌两笔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其未偿本息总额分别达到9477.87万元和2.40亿元,而项目竞价起始价却仅为264.40万元和694.70万元,计算下来,起始价仅为账面价值的0.28折和0.29折,这一折扣力度之大,令人咋舌。
回溯历史,早在1月3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便已发布了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公告,其竞价起始价为2150万元,约为未偿本息总额6.99亿元的0.31折。而1月10日,中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更是连续发布两期公告,竞价起始价分别为362.84万元和370.28万元,对应未偿本息总额的0.96折和0.59折,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则分别为166.04天和967.31天。
综上所述,消费金融公司在2025年挂牌转让的不良资产价格普遍低于一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起始价击穿“一折”或成常态?业内人士:贷后管理手段亟需创新
面对这一现象,西南某消费金融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透露,近期同业转让不良资产的需求显著增加,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包括降低不良贷款水平、节税考虑、政策引导以及内部战略调整等。或许,这是对未来不良预期的提前释放。
火栗网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城则从公告日期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个贷包出包存在明显的周期性,这与金融机构财报的改善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各机构在出包时会格外关注其对年报的影响,个贷包出包与报表披露日期的挂钩现象或将持续存在。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资产挂牌价击穿“一折”是否会成为常态的问题,上述西南某消费金融公司人士表示,这是市场定价和机构自身选择的结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不少消费金融公司的贷后管理手段确实存在不足。
除了消费金融公司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某国有大行华南分行人士透露,银行逾期资产处置流程通常包括催收、诉讼和拍卖三个阶段。对于那些通过诉讼、清收等方式无法收回的不良资产,可能会被打包进不良资产项目并挂牌转让。但一旦进入诉讼阶段,项目的处置周期就变得难以预测。
据火栗网研究中心统计,2024年和2023年待批转资产中,未诉讼资产占比分别高达98.37%和95.60%。彭城分析认为,这反映出金融机构在司法处置中的乏力以及当前司法处置压力的巨大。同时,这也对受让方的后续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