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文旅消费
AI导读:
北京市在年度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构建内外市场繁荣等思路,通过政府牵头、技术引入、管理精细智能化等措施,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促进文旅消费增长。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构建内外市场繁荣、增强多业互促联动、提速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北京市在年度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的大旅游发展思路。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北京市正面临如何在2025年继续提供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撬动文旅消费的重要课题。
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秘书长安金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提出,应从需求端入手,提质产品供给,引入前沿技术打造新消费场景,发展休闲产业,并通过精细化智能管理,为居民游客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他强调,产业链上的各方应明确需求的差异,进行区别化的产品设计。
政府牵头,打造融合类优质产品,是安金明提出的另一项建议。他建议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通过组织产业发展大会、研讨会等活动,汇聚各方信息和资源,共同打造融合类优质产品。同时,他提出“旅游+百业”“百业+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进一步多元化北京的文旅消费场景。
技术引入,打造丰富的虚拟场景,也是推动文旅发展的重要手段。安金明建议加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的引入,打造丰富的虚拟场景,增强游客的娱乐和体验感。他强调,AR、VR等沉浸式产品的核心内容是产出数据场景,企业需要明确休闲空间的受众群体,给予消费者更多样的选择。
管理精细智能化,力促流量转化为消费,是提升文旅消费水平的另一关键。安金明建议加强智能化管理,提升整体运营水平,增强居民游客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他特别提到,针对热门旅游景区“一票难求”的情况,应加强精细化管理水平,科学测定区域最大承载能力,精准把控进出景区的具体时段。
市政协委员、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魏连伟在接受专访时提出,文旅衍生品开发应有故事有文化,有趣味又实用。他建议发挥北京在文化资源和产品设计转化能力上的优势,打造符合新时代消费者需求的文旅产品,促进文旅场景的衍生消费。
魏连伟指出,北京具备将丰富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创意设计实力,这种转化能力是北京在文旅产品开发上的独特优势。他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为例,强调传统的技艺文化和纹样是文旅产品的灵魂,新时代的消费者更希望这些产品能够融入日常生活。
市政协委员、城市公共艺术家刘恒甫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要以公共艺术赋能通州大运河景区,围绕“水特色”,打造独特性、艺术性兼具的旅游产品。他提出,通州大运河景区是北京副中心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通过植入创新公共艺术和人文景观,打造具有广泛认知的国家文化符号,以提升历史文物与自然生态的吸引力。
刘恒甫建议,副中心应当以“水特色”为核心,深度实施“自然+艺术”融合发展策略,在通州大运河景区植入原创公共艺术,打造集自然景观、艺术创新、历史文化三位一体的旅游景区。他还提到,建成大运河国际艺术与文化交流平台、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平台,推动大运河文化与现代艺术、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北京市的文旅产业将进一步提升吸引力,促进文旅消费的持续增长,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文章来源:北京商报,图片链接已保留)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