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被动指数基金在不到1年内规模增长超万亿元,持有A股市值已超越主动权益类基金,市场话语权显著提升,投资生态正在悄然变化。

摘要 【持仓A股市值首超主动基金 被动指数基金话语权显著提升】在今年以来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被动指数基金逆势增长,规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激增超万亿元。最新数据显示,被动指数基金持有A股市值已超越主动权益类基金,其在市场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

在今年市场跌宕起伏的行情中,被动指数基金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不到一年的时间,其规模实现了超万亿元的飞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被动指数基金持有A股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持仓市值,这标志着被动指数基金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市值上,更深刻地影响了市场的投资生态。随着被动指数基金规模的持续扩大,其已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主动权益类基金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必须创造超额收益才能凸显其“主动”的价值,否则投资者可能会选择“用脚投票”。

被动基金持股市值超越主动基金

根据最新披露的基金三季报,被动指数基金持有A股的总市值首次超过了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持仓市值。这一变化反映了投资者对被动指数基金的青睐和信任。

据兴业证券测算,今年三季度,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增长了23.34%,截至三季度末,持仓市值达到6.19万亿元。从持股市值占A股市值比例来看,较二季度末的6.83%提升了0.54个百分点至7.37%,创下了自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偏股型公募基金中,被动指数基金的持股市值占比也首次超过了主动权益类基金,达到51.11%。这一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被动指数基金在市场中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扩大。

公募话语权的大幅提升,主要源于被动指数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据民生证券分析师牟一凌的测算,主动权益类基金已经连续六个季度遭遇资金净流出,而被动指数基金则连续六个季度获得资金净流入。这种此消彼长的趋势使得被动指数基金的规模逐渐与主动权益类基金持平。

进入四季度以来,资金继续大量涌入ETF。据Choice测算,10月以来截至10月25日,股票型ETF的净申购额超过740亿元。同时,新发指数基金也在强势“吸金”。10月25日,20只中证A500指数相关基金集中发行,首日认购资金合计超过200亿元。相比之下,主动权益类基金在10月以来的新发基金规模仅有10亿元出头。

随着资金的持续涌入,被动指数基金的最新规模将反超主动权益类基金,这一趋势已基本确定。

投资生态悄然变化

被动指数基金规模的持续增加,使其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随着股票ETF成为增量资金入市的重要渠道,这些资金也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边际力量,并逐步改变了A股的投资生态。

根据国泰君安的研报,近年来A股市场的投资风格经历了显著变化。在2019年至2021年的景气投资与蓝筹股行情中,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兴起是推动市场的主要力量;而在2022年至2023年的中小盘与主题投资行情中,中性策略产品对部分股票的偏好则成为主导。在新“国九条”发布后,股票型ETF展现出显著的边际定价能力,无论是中央汇金大手笔增持宽基ETF,还是近期个人投资者大量申购双创ETF,都彰显了ETF在交易端的影响力。

兴业证券分析师张启尧表示,目前跟踪沪深300、科创50及科创100、上证50等大市值指数的宽基ETF仍是市场主流。截至三季度末,宽基ETF规模占全部股票型ETF规模的比例达75%,其中投资于沪深300的产品规模占比接近一半。这显示出被动基金扩容的增量主要聚焦在大盘龙头。

从ETF规模增长的特点来看,头部效应日益显著,涌现出多只规模庞大的“巨无霸”ETF。据Choice测算,截至10月25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为3868.78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规模为2541.74亿元,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规模均超过1500亿元。此外,南方中证500ETF、华夏科创50ETF、易方达创业板ETF规模也在千亿元以上。

随着这些“巨无霸”ETF规模的持续增大,其话语权也在显著提升,并对上市公司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易方达科创板50ETF的持仓变动情况就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中芯国际公告称,易方达科创板50ETF于10月21日减持公司境内股票124.65万股,但仍持有公司境内股票9924.07万股,占公司境内总股本的4.99%。这一持仓变动主要因为近期ETF申购资金较为活跃,导致易方达科创板50ETF规模发生较大变化。

随着ETF管理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针对ETF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受到的机制约束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近日,监管部门指出,对坚持长期投资且不谋求控制权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应优化或豁免相关规定,这有利于避免对其正常投资运作造成扰动,并增强其投资便利性。

主动权益类基金面临挑战

随着被动权益类基金的迅猛发展,主动权益类基金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被动指数基金凭借其透明度高、费用低、风险分散等特点,关注度显著升温,成为不少新入市投资者选择的工具。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被动指数基金品类已十分丰富,对主动权益类基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跑不赢指数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可能会遭遇投资者的“用脚投票”。

晨星(中国)数据显示,仅有58%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在2023年战胜了晨星基金同类别中的被动基金,这一比例相较于2022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对于一个以战胜市场平均水平为投资目标的主动管理人来说,如果其“投资才能”带来的收益无法覆盖分摊给投资者的成本,并且长期的费后业绩连市场平均水平——指数都无法战胜,那么其存在的价值确实会受到质疑。

事实上,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优胜劣汰已经拉开序幕。民生证券研报显示,今年三季度,在按照业绩排名划分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大多数基金产品都遭遇了净赎回。仅有在二季度业绩较好并且三季度业绩不差的基金,才获得投资者的净申购。如果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连续业绩不能持续向好,大概率会被投资者赎回。

对于主动权益类基金而言,只有长期业绩优异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在指数基金崛起的背景下,留给业绩持续欠佳的基金经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原标题:持仓A股市值首超主动基金 被动指数基金话语权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