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成果显著
AI导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过5年建设,生产总值大幅提升,形成四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民生共享更加可及。
2020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旨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5年后的2025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果。数据显示,该地区生产总值从6.3万亿元增长至8.6万亿元,占比全国提升至6.5%以上,形成四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其中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川渝造”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在电子信息领域,川渝地区生产的iPad占全球三分之二,笔记本电脑近8000万台,智能手机超1亿台。在汽车制造方面,重庆整车制造优势突出,四川则在动力电池和清洁能源配套上竞争力强劲,双方共建的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汇聚了超2000家企业,全国每7台汽车中即有1台产自川渝。未来,双城经济圈将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
科技创新方面,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科学城正式挂牌,重组形成了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川渝创新合作计划实施,12家高新区建立了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
双城经济圈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实施197项改革措施,打造跨区域协作样板。在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面,川渝高竹新区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区域市场一体化方面,建成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22条,两地间人员往来频繁,互访游客每年超过1亿人次。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已发布4批次“川渝通办”事项,每天办理量超过2万件次。
对外开放水平方面,西部陆海新通道常态化开行铁海联运班列达到1.5万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近1900列,跨境公路班车超2.2万车次,通达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48个港口。重庆将继续与四川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硬联通”和综合服务“软联通”,协同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
民生方面,成渝两地每9分钟开行1列高铁,最快1小时通达,共同推动230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扫码互认,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两地持续推进教育协同发展,互相增投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累计超过18万人。在教育、卫生、人社、医保等民生领域实现互利共享。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将推动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并启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实施方案起草工作,谋划一批战略任务、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