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化外商独资医院试点,医疗市场迎新变革
AI导读:
上海发布深化外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范围、数量等,推动医疗市场新变革。面临人才与支付难题,医保政策革新和商业健康保险协同发展备受关注。
为推动上海市医疗领域进一步开放,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委等多个部门于1月8日联合发布了《上海市深化外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外商独资医院在上海市的试点范围、数量、条件、管理措施及组织实施等关键要素。
早在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便印发了《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批准在北京、上海等9个省市设立外商独资医院。随后,各地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并有外商独资医院成功落地。例如,广州市于2025年1月2日批准了广州白云鹏瑞利医院成为广东省首家新设外商独资医院,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一家500张床位的三级综合医院。
随着国家医院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奇健康研究院执行理事长蔡江南指出,引入外商独资医院能够带来先进的医疗服务技术、管理模式和患者服务方式,对本土医疗体系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形成良性竞争。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同样认为,扩大开放外商独资医院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对新药新技术和人文环境的高要求,这将提升整体就医环境,推动医疗产业发展。
《工作方案》明确规定了外商独资医院的试点范围和数量,鼓励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区域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原则上单个特殊功能区和外籍人士集聚区内设置不超过2家。此举旨在优化营商环境,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
蔡江南和金春林均对《工作方案》的试点区域划分表示认可,认为这些区域外籍人士多,医疗资源相对稀缺,且经济发达,外资联系紧密,能够保障病人来源。同时,限制外资医院数量有利于避免无序竞争,保障其未来发展。
上海市并非首次涉足外资独资医院的试点工作。自2014年外资独资设立医疗机构的限制在部分地区被突破以来,已有众多外资医疗机构落地中国。其中,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作为全国第一家外资独资医院,于2015年落地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公示,截至2024年5月3日,上海市已有29家外资医疗机构,涵盖综合医院、综合门诊部、眼科门诊部等多个领域。券商分析师表示,合资医院在国内的成功经验对国内医疗体系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竞争促进了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服务标准的提升。
随着《工作方案》的印发,上海市医疗服务市场将迎来新的入局者。然而,构建外商独资医疗机构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人才和支付问题。在人才方面,《工作方案》允许医院按规定聘用外国医师等短期执业,但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医疗资源仍需深入思考。
蔡江南指出,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专家是否愿意来到中国是一大顾虑,同时医护人员来华签证便利条件也极为关键。此外,医疗行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需要政策配套支持。在支付方面,《工作方案》明确符合医保规定的医院可按程序申请纳入医保定点,并鼓励医院对接国内外商业健康保险。
金春林认为,医保政策的革新对外商独资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建议实行按医保标准支付的模式,超出部分由患者自费。同时,他也强调了商业保险与外商独资医院的协同发展,认为外商独资医院提供的多元化服务产品能够促使商业保险产品设计走向多元化。
粤开证券分析指出,尽管政策上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独资医院成为医保定点机构,但商业健康保险依然是外商独资医院的主要购买方。未来随着外商独资医院的加快落地,预计将为商业健康保险带来一定的增量空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