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11月8日,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增加6万亿元地方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连续5年每年安排8000亿元专项债券用于化债,共10万亿元。此举旨在减轻地方政府压力,同时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11月8日,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近年来最大力度的化债举措。具体方案为增加地方债务限额6万亿元,旨在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释放空间,更好地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

自2024年起,将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有助于大幅减轻地方政府压力。同时,针对房地产市场,相关税收政策已按程序报批,预计近期推出,以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10万亿元化债方案出炉

根据安排,新增债务限额全部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3年实施,2024年至2026年每年2万亿元。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从2024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加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达10万亿元。

会议还明确,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将继续按照原合同偿还。蓝佛安指出,在政策协同作用下,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将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显著减轻。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分析认为,此次政策标志着“发新债偿旧债”工作的启动,涉及6万亿元规模的债务置换,对原先的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置换。若无此类财政政策支持,地方债务问题可能会持续扩大。因此,增加6万亿元债务限额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严跃进进一步指出,在化解存量债务后,政府公共投资的方向和力度将发生较大变化,政策的主动性和精准性将增强。

房地产迎来积极信号

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此次化债举措指向增量政策的启动,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的利息成本,减少利息支出,进而减轻收支压力。

存量债务的化解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近年来,土地出让规模减小,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下降,偿债资金随之萎缩。严跃进认为,化债后将有更多空间发行地方债,预计闲置土地化解的专项债政策将加快推出,有助于收储闲置房用地、房企未开工用地及未销售的现房项目,加快推进以购代建等工作。

蓝佛安还透露,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已按程序报批,近期将推出。财政部正在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细则,推动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政策的加快落地。

央行最新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将着力推动房地产金融增量政策落地见效,满足城乡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国家队”收房提速

今年,“国家队”下场收房成为房地产市场的重点,且近期进展显著。

11月7日,郑州发文公开征集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项目,要求房源为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和优质在建房源项目,具备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等品质保证,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120平米以内,收购价格以同地段保障性住房重置价格为参考上限。

同日,广州发文表示,首笔收购存量住房用作安置房的专项借款资金已落地,两家银行向有关项目发放首期2.5亿元专项借款。佛山也表示,近期获得购买安置房的专项借款11.9亿元。

10月17日,住建部提到,将通过货币化安置房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危房改造。中指研究院表示,若货币化安置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以及收购存量房及闲置土地政策能够落实到位,将有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实现房地产“止跌回稳”的目标。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指出,10万亿元化债规模及即将推出的房地产税收政策,传达了中央“稳地产”的决心。这些举措有助于降低居民购房成本和企业税费压力,加速各地收购存量土地等工作进度。若“稳地产”政策加速落实到位,将明显修复市场预期。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