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行业洗牌加速,固态电池与钠电池挑战并存
AI导读:
在碳酸锂价格下滑与车企价格战双重压力下,锂电池行业淘汰加速,产能利用率有望上行。固态电池面临量产设备挑战,钠电池降本持续但产业化不及预期。行业并购重组不断,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
在碳酸锂价格下滑与车企价格战的双重压力下,锂电池行业正面临深度洗牌。11月14日至15日,第11届中国(广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电池“达沃斯”)在广州隆重举行。
中信证券分析师在会上指出,通过锂电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分析,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同比增速均处于历史低位,新增产能占现有产能比例亦较低,预计明年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有望上行。
尽管全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池”的突破口,但导电性、生产设备与成本等瓶颈仍需解决。同时,受锂价暴跌影响,钠电池产业化速度有所放缓。伊维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辉表示,钠电池需进一步降本增效,以在新一轮储能竞争中占据市场份额。
锂电池行业淘汰加速,产能增速将放缓
近年来,碳酸锂价格持续走低,车企价格战愈演愈烈,动力电池行业内卷现象严重。产业淘汰已进入深水区。据研究机构EV Tank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指出,电池新能源行业正面临供需结构性错配、产品价格内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多重挑战。尽管中国电池产业已取得显著成绩,但行业洗牌仍在进行中。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表示,从长期市场看,全球电池产业基本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短期内中国面临“结构性”过剩和产能利用率低的风险。预计2030年全球电池总产能将达7.5TWh,产能利用率将达67%,处于相对合理水平。
大族锂电董事长王瑾分析称,国内锂电行业正面临产能出清,淘汰落后产能正有序进行,新增产能布局将得到合理优化。
中信证券分析师表示,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同比增速看,处于历史低位。供需问题将阶段性结束,可能会有一个触底的过程。预计明年行业需求高于供给,产能利用率有望上行。
尽管面临压力,但新型储能、低空经济及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锂电产品提供了新的支撑。行业内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不断,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
全固态电池量产面临设备挑战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备受瞩目。近期,北京纯锂新能源科技公司启动全固态锂电池首条量产线,奇瑞汽车计划2026年进行上车测试,长安汽车与太蓝新能源联合发布“无隔膜固态锂电池”。宁德时代亦加大对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
然而,固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导电性、界面稳定性及生产成本等瓶颈。固态电池生产需对现有锂电池生产线进行大幅改造,并解决电解质和电极材料界面兼容性问题。业内专家表示,全固态电池对锂电设备的要求及变化程度是业内关注的重点。
卫蓝新能源研发总监徐航宇表示,卫蓝选择原位固化路线,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基本兼容,能实现低成本。时代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杨毅表示,全固态电池相对于现有液态电池产线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目前半固态仍是主流。
徐航宇认为,长远来看固态电池能比液态做到更低的成本。全固态电池对过渡金属杂质不敏感,未来可考虑使用工业级碳酸锂替代原材料。
钠电池降本持续,产业化不及预期
在锂价高企时,钠离子电池迎来快速发展。然而,随着锂价暴跌,钠离子电池相对锂电池成本优势迅速消失,产业化增速放缓。尽管下游应用已逐步清晰,但产业化规模仍在发展阶段。
吴辉表示,钠电池产业化不及预期,但成本下降迅速,已降至0.45元/wh。钠电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均有显著进步。未来钠电将在多场景下实现产业化,只是时间稍晚。
欣旺达钠电产品负责人安黎表示,公司已发布160Wh/kg钠电产品,下一代产品将达到200Wh/kg。钠电在低温工况下凸显续航优势。
上海格派镍钴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栋强表示,目前钠离子成本仍高于磷酸铁锂,但随着产业化进程加快,成本将逐渐降低。预计到2026-2027年,钠离子电池优势将完全体现。
近期,宁德时代在钠离子电池发展上释放积极信号,推出增混电池新品,打开钠离子电池新的应用场景。预计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将超过1.5GWh。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