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回购潮涌,市场信心提振显著
AI导读:
港股市场回购家数与金额创历史新高,大市值蓝筹与中小市值新经济公司均积极参与回购,回购潮彰显价值导向与市场前瞻,多重因素共促回购潮涌现,提振市场信心。
近期,回购已成为港股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做多力量,其影响力日益显著。
据统计,今年以来,港股公司的回购家数与回购金额均创下了同期历史新高。截至9月20日,今年港股市场已有239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回购,相比去年同期的147家,上升了62.6%。回购金额更是合计达到了2064.61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的763.68亿港元相比,实现了170.35%的大幅增长。去年全年,港股回购金额仅为1269.01亿港元。
港股市场的回购潮并非今年才开始,早在三年前就已初现端倪。整体来看,今年大市值蓝筹企业的回购力度更为强劲,回购期限更短,对股价的拉动效果也更为显著,为港股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与此同时,中小市值的新经济公司也积极加入回购大军,尤其是市值低于40亿港元的港股通企业,更是通过回购来维护市值,护“通”心切。
回购潮彰显价值导向与市场前瞻
港股市场中的企业回购潮不仅传递出鲜明的价值导向,还对市场定价起到了前瞻性指引作用。从回购金额来看,港股回购额从去年同期的763.68亿港元增长至今年的2064.61亿港元,几乎翻了两番。从结构上看,大市值蓝筹企业的回购规模持续扩大,如腾讯年内回购金额高达844亿港元,远超去年同期的293.5亿港元。此外,一些过去鲜有回购的企业也加入了回购行列,如京东、快手、美团等。同时,医药、科技、能源等行业的企业回购也较为普遍。
多家机构认为,港股市场波动较大,但企业持续回购为市场增添了韧性。华泰证券指出,8月以来港股表现相对强于A股,这得益于基本面韧性、资金面增量以及AH溢价向合理位置回归等因素。特别是在9月9日至9月13日的一周内,港股回购案例及金额均创下了2010年以来的新高。
互联网企业如腾讯、小米、阿里巴巴等也纷纷开展大规模分红与回购活动,这些举措对股价起到了明显的提振作用。中信建投认为,分红回购潮与当前大型互联网企业由高杠杆扩张向聚焦核心业务、注重股东回报的经营模式转变密切相关。腾讯控股的回购规模持续增长,回购金额遥遥领先;而阿里巴巴则在分红方面表现突出,为市场提供了新的关注焦点。
在一系列回购、分红等利好消息的推动下,港股市场走出了一波上升行情。自1月低点以来,截至9月20日,恒生指数累计涨幅接近19%,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更是超过了23%,领涨全球主要指数。
多重因素共促回购潮涌现
今年港股市场回购金额大增、规模超过去年的现象背后,有多重因素在共同推动。
首先,从公司基本面角度看,回购通常被视为公司管理层对未来盈利能力充满信心的表现。腾讯控股、美团、快手等公司的最新财报显示,这些公司现金流充沛,回购释放了上市公司股价低估的信号,是对股价的直接“呵护”。同时,回购还能为港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是提振股价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增强市场的内在稳定性。
其次,政策与规则的变化也是推动回购活动增加的重要因素。今年6月11日,港交所库存股新规正式生效,港股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可以不再强制注销。这一规定为股票发行人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其更好地管理资本结构。
再者,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促进了回购活动的增加。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部分资金可能会流向估值相对较低、具有增长潜力的港股市场。许多港股公司提前进行回购,以期在流动性改善后带来估值的回升。回购因此成为了一种成本效益较高的资本配置策略。
此外,随着南向资金对港股定价权的不断提升,一批小市值公司也通过回购来保住“港股通”资格。根据港股通规则,市值跌破40亿港元的港股通公司将面临被调出港股通的风险。因此,在今年回购的239家企业中,有125家企业市值低于40亿港元。这些濒临退出港股通的公司正在通过回购积极“自救”,以避免因调出港股通而产生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例如,联易融科技-W、瑞尔集团等均通过回购刺激股价回升。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