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大幅降价引热议
AI导读:
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在上海开标,62种药品成功中选,部分产品降幅达九成,低价中标引发热议。国家医保局召开座谈会,就集采药品质量保障等问题交流意见。
“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迈入第十批,此次在行业和公众间引发的关注与讨论堪称前所未有。”一位国内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在谈及近期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时感慨道。
2024年12月12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在上海正式开标,作为2024年唯一一次国采,共有62种药品成功中选。尽管集采初期也曾出现过几分几毛的中标价,但随着集采机制的日益成熟,“降幅趋于平稳”已成为行业共识。然而,第十批集采再度出现的大幅降价仍令众多业内人士感到“意外”。
此次集采虽未直接公布整体降幅,但通过对比最高有效申报价与中选价格,不难发现部分产品的降幅高达九成。一些常见药如阿司匹林、氯化钾注射液的单价更是让人惊讶,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最低中选单价仅为3分钱一片,氯化钾注射液则为0.16元一支。
针对如此大幅降价,业界纷纷提出疑问:企业为何愿意降价如此之多?是否存在恶意低于成本价的报价?这样的降幅能否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2月26日,国家医保局召开了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邀请国家药监局、中选医药企业、临床和药学专家、媒体及资本市场研究机构代表共同就集采药品质量保障、行业创新发展等问题进行交流。会上,国家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施子海也出席并听取了各方意见。
那么,这次集采中为何有企业报出如此低价?
当前,影响国内医药行业最深的两大政策无疑是国家医保谈判和国家药品集采。前者针对创新药,通过医保支付方与药企代表之间的谈判实现砍价;后者则面向已过专利期、市场竞争充分的药品品种,企业需根据规则进行报价,相关部门再从中筛选出满足规则的企业和产品。
随着集采的深入,企业报价策略中的“赌性”逐渐显现,但科学的分析与对规则的深入理解仍是前期必备。第十批集采设置了两大拟中选规则,同时针对串标、围标等问题在规则上进行了限制,如不同企业委托同一家生产企业生产等情况,实际申报企业应计算为一家。
此次报出低价的企业中,不少是拥有B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下,企业可选择对外委托生产)的企业。行业专家分析指出,对于创新药企而言,B证的存在意义重大;但对于仿制药而言,由于市场竞争充分且供应厂家众多,B证企业很难具有竞争力,只能以低价取胜。此外,还有一些“光脚”企业(市场份额为零的企业)也可能报出极低价格,以期在集采中中标并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在激烈的竞争下,我国仿制药市场陷入杀价境地。据中国医药报报道,我国仿制药市场参与企业数量约为2万家左右,行业格局分散、市场集中度较低。在第十批集采中,解痉药物间苯三酚注射剂这一品种符合申报资格企业数量达到36家,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品种之一。
那么,几分钱一片的药,企业真的是“赔本中标”吗?
从拟中选结果来看,此次集采中有不少药品的单片/支价格低至几毛钱甚至几分钱。对此,有业内人士调侃称治病救人的药物不及一瓶水的价格。然而,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价格招采室副研究员郭丹认为,这是企业的自主选择,是基于成本核算、竞争格局和未来市场布局等因素的综合决策。
国家层面并不鼓励企业过低报价,采购文件中也明确要求企业承诺申报价不低于成本价。同时,第十批中选规则也设置了保护机制。对于“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恶意申报、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将受到严厉处罚。
中标药企也纷纷回应称,中选价格能够覆盖生产和配送成本,并通过集采机会形成规模效益、提升公司效益。如京新药业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其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生产工艺十分成熟,通过有效控制成本,中选价格完全能够覆盖成本并实现薄利多销。
在此次座谈会上,与会企业普遍反映药品原料成本、生产工艺等相对透明,不可能低于成本报价。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国内外市场上,类似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仿制药价格均相当低廉,各方应尊重市场竞争的结果而非仅凭主观臆测去评判价格高低。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