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多家银行披露2023年度高管薪酬剩余部分,部分高管补发工资超200万元,但也有高管薪酬被扣回。银行界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已相当普遍,旨在约束高管行为,促进银行业合规健康发展。

近期,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等多家国内商业银行相继公布了2023年度高管薪酬的剩余部分,引发了广泛关注。部分高管补发工资超过200万元,但也有高管的薪酬被扣回调整,这标志着银行界“反向讨薪”现象的普遍存在。

据披露,平安银行副行长杨志群补发工资高达269.95万元,原行长胡跃飞也获得了246.87万元的补发。浙商银行副行长骆峰等多位高管同样获得了超过200万元的补发工资。此外,补发工资在100万元以上的高管人数亦不在少数。光大银行方面,副行长杨兵兵和齐晔的补发工资分别为81.24万元和74.31万元,该行2023年度延期支付的绩效薪酬总额更是达到了506.01万元。

这一薪酬延期支付制度,源于2010年原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该制度要求银行高管的绩效薪酬部分进行延期支付,以体现风险与成本抵扣,确保银行可持续发展。同时,多家银行还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绩效薪酬延期支付管理办法》,规定延期支付期限和比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高管都能顺利获得补发工资。光大银行就对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董铁峰2023年度薪酬进行了扣回调整,但具体原因和金额未予透露。业内人士指出,如果高管所管辖的业务出现风险或不达标,其薪酬可能会被追回,即“反向讨薪”。这一制度旨在约束高管行为,避免急功近利、不顾风险的作风。

据统计,从2023年报数据来看,已有哈尔滨银行、东莞农商行、瑞丰银行等10余家上市银行实施了“反向讨薪”,累计金额近亿元。但各家银行当前制定的延期薪酬制度并不对外公布,相关奖惩制度的合理性仍待商榷。业内呼吁监管层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进一步规范银行延期薪酬披露情况。

(文章来源:新京报,内容有所增删调整以符合发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