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首个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SFISF正式落地,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将显著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和活力,为非银金融机构带来多维益处。

  李文

  近期,我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项重大利好消息,首个专门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正式落地。

  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ecurities, 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简称SFISF)”,首期操作规模即达5000亿元,并可视情况进一步扩大。此举标志着我国在支持资本市场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相关金融机构正积极响应并部署,力争尽早实现首批互换便利交易的落地。

  SFISF工具的创设,无疑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重要参与方的非银金融机构,也将从中获得多维度的益处。

  从宏观层面分析,SFISF工具的落地显著增强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活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监管层通过创设SFISF工具,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以债券、股票ETF等资产为抵押,从央行换入高流动性资产如国债、央行票据等的“以券换券”操作方式。这种灵活的操作模式不仅优化了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更为市场带来了持续的活力,为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从市场角度来看,SFISF工具的落地将直接推动增量资金涌入股市,为资本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金融机构通过互换便利工具获得更多高流动性资产后,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抛售或质押,进而将所得资金投资于股市。这将极大提升股市的交投活跃度,增强投资行为的长期性和市场内在稳定性。

  对于非银金融机构而言,SFISF工具将显著提升其潜在加杠杆能力,为其提供更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和更灵活的资金运作空间。这将助力金融机构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压舱石”的作用,提高业务量并增强盈利能力,从而提升行业投资价值。以券商为例,SFISF工具适用于其自营盘,据测算,券商自营可互换的资产规模可能在4000亿元至5000亿元左右。通过互换便利,机构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行融资,若增持高股息及业绩有支撑的上市公司,有望在覆盖融资成本的基础上获取可观的投资收益。

  此外,SFISF工具还通过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降低了其对单一资产的依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是贯彻“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

  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应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进行相关策略研究储备,灵活利用互换便利工具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同时,金融机构还需深入研究互换便利业务的运用场景,为维护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