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市场迎来“百机大战”,具身智能与成本挑战并存
AI导读:
人形机器人市场近年来显著增长,国内外公司纷纷加入,投资热潮持续。然而,具身智能的实现面临技术难关,成本过高仍是大规模落地的重要阻碍。尽管降价成为趋势,但行业对价格战持谨慎态度,未来前景乐观。
界面新闻记者 | 李彪陆柯言
近年来,全球市场上的机器人数量显著增加,各类机器人形态各异,包括双足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以及四足机器狗等。与此同时,投身机器人领域的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国外,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量产擎天柱机器人,OpenAI投资的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1X备受瞩目,就连“AI教母”李飞飞的首次创业项目也与机器人相关,专注于空间智能。而在国内,腾讯、小米等科技巨头也设立了机器人实验室,智元、宇树、地平线、优必选等众多创业公司更是纷纷加入这一热潮。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了2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高达54.7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十年来的新高。进入2024年,投资热潮依旧持续,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已超过10起,融资总额也超过了20亿元。截至2024年年底,国内人形机器人整机公司已超过80家,全球范围内更是接近150家。随着机器人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人形机器人市场即将迎来一场“百机大战”,然而,在这一日益拥挤的赛道上,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仍然充满未知。
近年来,具身智能成为了推动人形机器人投资的重要方向。这一概念在科幻作品和电视剧中早已深入人心,而ChatGPT大语言模型引发的生成式AI革命更是让人们对AI的下一个形态充满好奇。机器人作为AI的硬件载体,通过与物理环境的直接交互来发展和展现智能,这种“具身智能”的理念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机器人行业的新故事。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需跨越众多技术难关。
具身智能的实现依赖于语言认知、行为智能和视觉智能等多个技术领域的整合,工艺复杂度极高。高质量数据是机器自主学习的基础,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无法直接用于机器人开发,且训练机器人完成不同任务需要大量对应数据。数据缺失直接影响机器人表现,英伟达研究显示,基于少量数据训练的机器人在特定任务成功率极低,仅为0.7%,而丰富数据集训练后成功率可跃升至76%。OpenAI曾因数据短缺解散机器人团队。目前,机器人行业正在探索利用模型生成解决数据缺失难题,但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业内主流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在通往具身智能的道路上仍处于爆发前夜。
成本过高一直是机器人大规模落地的重要阻碍之一。早期人形机器人价格普遍较高,本田的ASIMO、波士顿动力的Atlas等造价都在200万美元以上。然而,随着更多公司涌入机器人行业,降价成为了近年来的大趋势。特斯拉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计划以2万美元的低价量产,国产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推出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G1起售价仅为9.9万元,相比前一代降低了约80%。众擎机器人推出的人形机器人PM01售价更是低至8.8万元人民币。市场竞争加剧促使人形机器人价格下探,然而并非所有公司都愿意参与价格战。智元机器人明确表示不参与价格战,而是通过开源开放合作来实现智能机器人的普及应用。
据美国纽约资产管理公司方舟投资(ARK)的研究报告预测,为了让人形机器人得到大规模采用,其成本价需要再降50%至2万美元以下。然而,目前机器人行业对于价格战尚未达成共识。宇树科技等公司对于大规模降价持谨慎态度,认为机器人行业远未到达商业化阶段,市场上机器人的总量还很少,不足以支撑价格战。因此,尽管“百机大战”即将打响,但大规模降价潮似乎仍难以直接引发。距离“人手一个机器人”的商业化阶段还很遥远,技术路线仍有诸多模糊地带,成本价格仍有进一步下探的空间。然而,行业前景仍然乐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用“去年就像是ChatGPT诞生前的两年”来形容当前现状。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